這次開班,我給大家導讀幾篇文章,我想一字一句講,這樣大家以後就可以舉一反三了。比如,這個字在文言文裏有幾種用法,那個字又有幾種不同的意思。因為越是遠古的時候,文字就越少,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生活的多樣化,詞彙才多起來。而在古代,很多字是可以假借的,一個字是可以有很多意思的。你讀得越多,就懂了,這裏麵其實是有規律性的。掌握了古漢語知識,了解了這些規律,你再去讀,就不難了。當然要用文言寫作還需要一個過程。
第三點,讀國學的書,盡量要讀原典,不讀後人編選注解的讀本,更不要讀翻成白話文的所謂“古書”。原典沒有整理過,固然十分難讀,但你想學到真學問,趣味就在這裏。吃現成飯,是最沒有意思的事。一門學問被別人寫成了四平八正的教科書給你讀,讀起來自然是毫不費力,但別人嚼過的饅頭沒味道。你想不費力氣,得到的也隻能是二手貨,不可能是精品。大家初讀中國古書,用力多而結果少,但千萬別因此而生退意。現在的書,組織得好,容易引起閱讀興趣。古書未經整理,一讀便是一記悶棍,每每打斷你的閱讀興趣。但這會逼著你披荊斬棘,尋路來走。或者走許多冤枉路,隻要走路一定不會冤枉,走錯了再回頭,便是絕好教訓。從甘苦閱曆中磨煉出智慧,得苦盡甘來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都最真切。有些古書還要能熟讀成誦,一種是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好文學是涵養情趣的工具。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總需領略本民族的好文學。另一種是有益身心的格言。這些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上形成共同意識。你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才不至和共同意識產生隔閡。能熟讀成誦,才會在我們的潛意識裏頭紮根,不知不覺會發酵,平日摸得熟,臨時才用得上。
最後要談及讀書方法,我有三條經驗之談。第一條,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涉獵的。因為我們一麵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麵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間不夠用。精讀部分可以多讀幾遍。每次選一個角度來讀。每讀一遍就在一個麵向上下功夫有時偏重思想內容,有時偏重文學表達,有時偏重曆史知識。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蘇東坡稱這種讀書方法為“八麵受敵法”。另外一些書則隻需隨意涉覽就好,覺得有趣,認真細看,覺得無趣,便翻翻過去。
第二條,初讀古書,最好能找來沒有標點過的本子,自己句讀標點。這是國學入門的基本功。因為你在句讀標點的過程中,自然要反複揣摩文句的意思。這樣無疑就會加深了你對字詞句篇的掌握,也能對其思想內容有更深的理解。當然,這裏主要指那些需要精讀的古書。
第三條,想向大家提議的是一邊讀書,一邊不妨找一個題目做做。先輩每每教人不可輕言著述,因為未成熟的見解發表出來,會自誤誤人。這原意是不錯的,但邊讀書邊學著做研究,實際上也是鞭策學問的一種妙用。譬如,同是讀一部《論語》,有人泛泛而讀。有人一麵讀一麵打主意做部《論語新編》,把《論語》中提及的相同事類合在一起,重新編排全書的次序。讀過之後,兩個人的印象深淺,自然不同。我年輕時讀《文獻通考》的《職官考》,以及二十四史的《職官誌》,一麵讀一麵寫《曆代官吏考課製度述論》和《曆代官吏監察製度述論》。不僅所讀的東西記得特別牢,而且文章也發表了。當然,大家為讀書而寫的論文著作,拿不拿給人看,什麼時候才拿出來發表,這是你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