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附錄(1 / 3)

很多人希望我介紹一些學習國學的相關書目。我在這裏參考了梁啟超早年開過的一張書目,告訴大家一些入門的國學基本書目,供大家參考。

國學基本書目

經部

甲:必讀

1.論語

2.孟子

3.大學

4.中庸

5.詩經

6.春秋左傳

乙:進修

1.周易

2.近思錄,朱熹

3.傳習錄,王守仁

4.宋元學案,黃宗羲,全祖望

5.明儒學案,黃宗羲

史部

甲:必讀

1.資治通鑒

2.續資治通鑒

3.史記

4.漢書

5.後漢書

6.戰國策

乙:進修

1.三國誌

2.東萊博議,呂祖望

3.讀通鑒論,王船山

4.廿二史劄記,趙翼

5.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

6.史通,劉知幾

子部

甲:必讀

1.老子

2.莊子

3.荀子

4.韓非子

5.管子

6.公孫龍子

7.墨子

8.三國演義

9.紅樓夢

10.水滸

11.西遊記

乙:進修

1.列子

2.孫子兵法

3.淮南子

4.世說新語

5.太平廣記

集部

甲:必讀

1.楚辭

2.唐百家詩選,王安石選

3.古文觀止

4.文選,蕭統

乙:進修

1.古文辭類纂,姚鼐

2.文心雕龍,劉勰

3.李太白集

4.杜工部集

5.韓昌黎集

6.柳河東集

7.白香山集

8.王臨川集

9.蘇東坡集

10.陸放翁集

11.稼軒詞

1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怎樣讀中國書

餘英時

中國傳統的讀書法,講得最親切有味的無過於朱熹。《朱子語類》中有《總論為學之方》一卷和《讀書法》兩卷,我希望讀者肯花點時間去讀一讀,對於怎樣進入中國舊學問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朱子不但現身說法,而且也總結了荀子以來的讀書經驗,最能為我們指點門徑。

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中國的舊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經比較過朱子讀書法和今天西方所謂“詮釋學”的異同,發現彼此相通之處甚多。“詮釋學”所分析的各種層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語類》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論讀書,大致都不外專精和博覽兩途。

“專精”是指對古代經典之作必須下基礎工夫。古代經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盡讀。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經本文全能背誦,而且“注”也能背誦,隻有“疏”不盡記得,這種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為我們的知識範圍擴大了無數倍,無法集中在幾部經、史上麵。但是我們若有誌治中國學問,還是要選幾部經典,反複閱讀,雖不必記誦,至少要熟。近人餘嘉錫在他的《四庫提要辯證》的序錄中說:“董遇謂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固是不易之論。百遍縱或未能,三複必不可少。”至少我們必須在自己想進行專門研究的範圍之內,做這樣的努力。經典作品大致都已經過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們早已比古人占許多便宜了。不但中國傳統如此,西方現代的人文研究也還是如此。從前芝加哥大學有“偉大的典籍”(Great Books)的課程,也是要學生精熟若幹經典。近來雖稍鬆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讀柏拉圖的《理想國》之類的作品。精讀的書給我們建立了做學問的基地;有了基地,我們才能擴展,這就是博覽了。博覽也須要有重點,不是漫無目的地亂翻。現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古人所謂“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已不合時宜了。所以我們必須配合著自己專業去逐步擴大知識的範圍。這裏需要訓練自己的判斷能力:哪些學科和自己的專業相關?在相關各科之中,我們又怎樣建立一個循序發展的計劃?各相關學科之中又有哪些書是屬於“必讀”的一類?這些問題我們可請教師友,也可以從現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線索。這是現代大學製度給我們的特殊便利。博覽之書雖不必“三複”,但也還是要擇其精者作有係統的閱讀,至少要一字不遺細讀一遍。稍稍熟悉之後,才能“快讀”、“跳讀”。朱子曾說過:讀書先要花十分氣力才能畢一書,第二本書隻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後越來越省力,也越來越快。這是從“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過程,無論專精和博覽都無例外。讀書要“虛心”,這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