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的內容就更多了,包括曆代作家個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等著作。在《四庫全書》裏麵分為楚辭、總集、別集、詩文評、詞曲等五大類。
《楚辭》被單獨列為一個門類,很奇怪吧?其實不奇怪。因為《楚辭》不但是繼《詩經》以後,對中國文學最有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而且它代表了和中原文化不同的古代南方文化。《楚辭》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指一種詩歌的體裁,一是指詩歌總集的名稱。作為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鬱的地方特色。《楚辭》中充滿楚地風物的描寫,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獨特的民間歌謠,如《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等。這種歌謠到秦漢時還十分流行,如劉邦有《大風歌》,項羽有《垓下歌》。它與中原歌謠不同,不是整齊的四言體,每句可長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語氣詞“兮”字。這也成為《楚辭》的顯著特征。更重要的是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來娛樂諸神,使神話大量保存。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巫文化色彩。
作為詩歌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漢代人還把《楚辭》稱為“賦”。什麼叫做“賦”?“不歌而誦謂之賦”。屈原的名篇除了《離騷》外,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
總集,指那些輯錄了曆朝曆代詩文,或一個朝代詩文的書籍。例如,南朝梁昭明太子編的《文選》、《全唐文》、《全唐詩》、《全宋詞》等,都屬於“總集”一類。別集,就是個人的文集,比如《李太白集》、《柳宗元集》、《歐陽修集》等。詩文評,就是有關詩詞和文章的評論,也包括古代的文學理論。最有名的如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和清朝袁枚的《隨園詩話》等。《文心雕龍》是不能不知道的。這中國文化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係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分50篇,全麵而係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涉及對各種文體源流及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評價;文學史論和文學批評鑒賞論;文學創作中的風格和藝術想象等問題。因此,我們這裏特別提一下這本巨著。詞曲類,主要是有關詩詞格律、音韻和詞牌曲牌的著作。要學習寫古體詩詞,就不能不懂格律音韻,而有關這方麵知識的文獻都在集部的詞曲門類之中。總之研究古代文學的話,一定要在集部的文獻上下功夫。而要了解研究國學,不能不懂文學,尤其是古典詩詞。因為古人的思想感情,在很多時候是用詩詞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所謂“文以載道”,所謂“詩言誌”。
這樣基本上把四部的內容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介紹。目的是要大家把眼界打開一點,知道國學不隻是《論語》、《大學》、《中庸》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