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三國演義》也是國學經典(1 / 2)

《三國演義》很多人懷疑算不算國學。現在流行的看法,認為國學是儒學,最多加一點老莊的《道德經》、《莊子》。那是對國學的誤解。《三國演義》屬於國學的範圍。它屬於子部十家裏“小說家”的範圍。《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所謂四大名著是:《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它也是“四大才子書”之一。四大才子書沒有《紅樓夢》,而有《金瓶梅》。為什麼現在《紅樓夢》這麼紅?有紅學研究會、紅學研究所?是因為毛澤東再三提倡大家讀《紅樓夢》。其實,他最愛讀《三國演義》。雖然如此,他不提倡大家讀。因此,中國沒有什麼三國演義研究所,或三國演義“博導”。為什麼他自己精讀《三國》卻又不提倡別人讀呢?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因為年輕人讀《水滸》容易衝動,容易打架造反,不好管教。成年人讀《三國》則容易詭計多端,城府太深,更不好管理,所以他不提倡讀《三國》。《紅樓夢》沒關係,是一部家族盛衰史。你一邊讀,一邊陪著它哭哭啼啼,沒有任何影響。其實,《三國演義》中的東方智慧和文學成就完全在《紅樓夢》之上。這句話不是一句虛言。我們很多人都看過《三國演義》,不過都當故事看過去了。我小學五年級就開始當故事看。後來插隊落戶沒事情也看,看得津津有味,但也是當故事看。後來南老師點撥了一下,我再去看,感受就完全不同了。我們要把《三國演義》當成國學的經典來讀,要去抓它的內涵。

《三國演義》的全名是《三國誌通俗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什麼是章回體小說?先秦有小說家,但沒有章回小說。章回小說是從《水滸》、《三國》開始的。它來自於民間,大概從唐朝中期開始,是從說書藝人的話本演變過來的。當時,這些藝人在人口密集的城鎮演出,講唱長篇或短篇的故事,一邊彈唱一邊講。這些人都是底層文人,考不上功名,要混口飯吃。以前文人的出路就是做官,如果你考不上功名,就很落魄。要麼去學點醫術,給人看病;要麼做私塾老師,讓人家給你口飯吃。也有人就去紀錄和傳抄這些故事,這就是話本。話本慢慢演變成文學性較強的短篇小說,後來又有長篇小說。到了明清的時候,大量的長篇小說出現。這些小說一般都分章、分回,所以稱為章回體小說。最早的章回體小說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傳說羅貫中也參與了《水滸》的創作,因為施耐庵是他老師。但這些說法“孤證不立”,沒有進一步證據支持。《三國演義》則可以很確切地說是羅貫中創作的。

羅貫中生存的年代是元末明初,他是一個沒有取得功名的讀書人,所以就流落到了社會底層。你不要小看這些流落到社會下層的讀書人,其實都是很有才學的。這些才子往往不喜歡被科舉的八股文束縛住。當時考科舉,考得是背功。有才有學的人應付考試的能力大多不強。中國這個考試製度真的是害人不淺!現在有些很有才學的孩子,往往因為分數差一兩分,就上不了好學校,可能一生就改變了。羅貫中流落到了社會底層,就專門創作劇本、散曲、謎語和章回小說等。他的文風清新,曾經寫過3種戲曲劇本和幾部長篇小說,但都沒有流傳下來。因為這些東西不登大雅之堂,也沒有被收入《四庫全書》。太平年間可以靠這個口頭文學賺錢。一到戰亂饑荒,連飯都吃不飽,就沒有人來聽說書,這些東西就失傳了。但是《三國演義》不一樣,它一問世就盛極一時。史書上記載,“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現在可以看到最早的是明嘉靖年間的版本,這是很早的版本。這本書問世後就不斷被重印,不算散失的,現在中外圖書館裏找得到的版本,明清兩朝的刊本就有九十多種,包括修訂本、插圖本、注釋本等。現在我們手裏的“一百二十回本”,是清朝康熙年間一對父子,毛綸、毛宗崗辯證史實、增刪文字後修訂流傳的。從16世紀起,它就傳播到世界各國。各語種的翻譯本就有六十多種,沒有任何一本中國古代的文學著作能比它的傳播更廣。足見它的價值。

有人把《三國演義》稱為中國的“謀略學大全”。你要學謀略學,不必看太多其他書,就從《三國演義》裏麵去找吧。因為大部分的謀略學書籍,比如《陰符經》、《長短經》,這些東西以前文人都讀。他們把這些謀略消化後都變成了故事,很實在。你現在去讀《陰符經》這類書,很枯燥,因為都寫得很簡單,文字也不好懂。如果不是國學底子很好的人,一般很難看得懂,更不要說讀懂、讀通。你不容易理解裏麵的內涵。古代文人把這些難懂的東西消化了,寫成小說,你看完這些小說,等於是把謀略也學了。因此,不但毛澤東喜歡讀《三國演義》,曆史上記載,努爾哈赤也是熟讀《三國》的。過去我覺得很奇怪,努爾哈赤一個關外的少數民族,怎麼會這麼懂兵法?他這麼小的一個部落,居然可以入關打垮明朝,把明朝的幾十萬大軍都打掉。他靠得是什麼?難道隻是八旗子弟天生驍勇善戰嗎?當然,他們也很厲害。不過你翻開清史,可以知道努爾哈赤的謀略非常厲害。他經常挑撥離間、運用連橫合縱。這些謀略都是從哪裏來?從《三國演義》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