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崗點評《三國演義》說:“古史眾多,而人獨貪看《三國誌》者,以古今人才之盛未有盛於三國者也。觀才與不才敵,不奇;觀才與才敵,則奇。觀才與才敵,而一才又遇眾才之匹,不奇;觀才與才敵,而眾才猶讓一才之勝,則更奇。”他說,這麼多古史,為什麼這麼多人偏偏喜歡讀三國?因為它裏麵所描寫的人才之多,沒有一部古史超得過。《三國》好看,是因為裏麵打來打去的都是才子,不僅一個比一個有才,而且所有的人才都敵不過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諸葛亮。這樣才更奇!所以說《三國演義》最精彩的是在人物描寫。《三國演義》嘉靖本卷首有一份人物表,它根據陳壽的《三國誌》列出了508個人物。實際上,《三國演義》除了史書上真正有記載的人物外,還有一些純屬虛構的人物,總計全書有1200人,書裏有名有姓的角色有近千人。姓名不詳,但身份明確的有200人。其中刻畫最為成功的是諸葛亮、曹操、關羽。毛氏稱他們為“三絕”,確實是這樣。這個人物刻畫得是否成功,看看曆史上老百姓的評價就知道了。講賢相,一定是諸葛亮;講名將,首推關雲長;論梟雄,一定是曹操。這都不是從史書記載,而是從《三國演義》得來的印象。這三個人物你們自己去品味,否則我講多了就沒意思了。梟雄難寫啊,你看第十六回,曹操自己說,“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其實,曹操沒有這麼講過,是羅貫中編出來的。之後這個奸雄曹操的性格刻畫就圍繞這句話展開。
所謂人才大多是出在亂世,如魏晉南北朝和再早點的戰國。太平盛世人才難以浮現。比如經濟大好,我這個老板怎麼都賺錢,所以無所謂用不用人。這些人用慣了,我就繼續用。但如果經濟形勢不好,我這個企業生死攸關的時候,就要去網羅人才了。所以無論是小到管理一個企業,還是大到管理一個國家,道理都是一樣的。什麼道理?不是說沒有人才可用,而是領導人怎麼用人才。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剛起來的時候都是很小的勢力。在打董卓的時候,他們都是很小的力量。後來為什麼他們可以脫穎而出?靠的是什麼?就是一條,怎麼用人才!他們三個人用人各有各的特點。具體怎麼用,你們自己去琢磨。
《三國演義》的文學成就,古人講過:“《三國》敘事之佳,直與《史記》相仿,而其敘事之難則有倍難於《史記》者。《史記》各國分書,各人分載,於是有本紀、世家、列傳之別。今《三國》則不然,殆合本紀、世家、列傳而總成一篇。分則文短而易工,合則文長而難好也。”史書敘事有時間和空間,《三國》的敘事要分三個國家,而且三國形成之前又是地方割據。怎麼透過線索把要說的事情串起來?很複雜。《史記》是單列的,各章節中間沒有什麼連貫性,是按照類別敘述人物的。《左傳》也是一個一個故事,相互之間沒有聯係的。而《三國演義》則是把三個國家的事情在同一時間敘述出來,所以說寫法之難勝於《左傳》、《國語》。但《三國演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地方是不連貫的,是一氣嗬成。事情的發展,它娓娓道來,你的思路都跟著它走了,很連貫。它運用了什麼技巧?它不先敘述三國史。如果我們講三國,開始一定先講吳怎麼樣,蜀怎麼樣,魏怎麼樣,然後才開始敘述。《三國演義》不同,從漢末開始講,為什麼三分天下,它要交代始末。曹操、劉備在第一回就見到名字了,孫權則要到第七回才出現。而三國之終,要到晉才有個了結,不是滅了吳就完了。它把來龍去脈都交代得很清楚,三國不是突然就冒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