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呂氏春秋》和雜家(1 / 1)

子部裏以前沒有提到過的,還有農家、雜家和小說家。農家,代表人物許行,原來有《神農》、《野老》兩本書,但是都沒有留下來了,隻剩下書目。許行在《孟子》裏被提到過。農家不隻是講種地,不是農業技術書,而是強調農業對整個國家的重要性,國家應該製定怎樣的農業政策。他們提出,賢德的國君應該要和百姓一同耕種,獲得自己的糧食,並處理國事。反對國君設倉庫儲存米穀,有府庫積聚財貨。認為這就是傷害人民來供養自己,並否定國君擁有倉庫、府庫的物權。主張依據產品的長短、大小等數量質量規定價格,不讚成商人居中剝削,反對抬高物價的欺詐行為。農家書免於秦始皇的禁書令,卻因主張國君與民同耕,而被儒家認為“亂上下之序”而不見容,因此他們的著作就都亡佚了。

雜家也算是一個學派。但與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雜家沒有一個自己獨特的思想主張。儒家說仁義、講禮治;道家講清靜、說無為;墨家說兼愛、談非攻;法家則以法、術、勢作為治國大道。唯有雜家並沒有“自成一家之言”。它最大的特點便在於“兼儒墨,合名法”,博采各家之長。通過博采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雜家著作以秦朝《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個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隻是《漢書·藝文誌》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呂氏春秋》是呂不韋在擔任秦國丞相期間,招攬門客三千餘人,並親自參與其間,曆時近十年而編成的。他要求這些門客“人人著所為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下萬物古今之事”。書編成後,呂不韋將書陳列在都城鹹陽的集市門口,懸千金其上,宣稱諸侯各國遊士賓客有能夠加一字或減一字而使其更完善者,即刻賞賜千金。一開始這本書就一直被人們所重視。從《史記》開始,便與周易、春秋、國語同列,被認為是“聖賢發憤”之道。到東漢時,高誘還稱他為“大出諸子之右”。但此後評價日低,甚至產生了爭議。這也許是因人廢書,由於呂不韋以商人的身份投機取巧,富貴而行為不檢點,所以功業不值得被提起。但這並不代表這本書就失去了價值。事實上,《呂氏春秋》可以說是先秦思想文化的總結。到了西漢時,淮南王劉安也想學呂不韋,召集了一批文人編了一部《淮南子》。全書原有內篇21,外篇33。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在隻留存內篇21篇。

“百家”中的“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漢書·藝文誌》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也就是說,小說家的書近乎於“雜項”或者“民間不入流的著作”。先秦小說家的著作到今天都已經亡佚。後來把誌怪、傳奇、雜錄、叢談、辯訂、箴規等6類著作都歸入“小說”家。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神話、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多類書籍。這些書雖然不登大雅之堂,但包含很多古代的民間智慧。如果你想知識淵博,就要看小說家的東西。我年輕的時候看正史,看專業書累了,就喜歡看野史筆記這類小說家的書。特別有一部叫做《太平廣記》,裏麵收集了很多奇形怪狀的事情。這些野史筆記很多。我當年考隋唐史研究生時,我的導師楊廷福教授很有趣,考試評分不是100分製。入學考試有一道題目是開列研究隋唐史的參考書目,開出一本書給你1分。如果你是個死讀書的人,大概隻能寫出《舊唐書》、《新唐書》、《唐六典》等十來本。但其實有大量的野史筆記,我寫了56種,得了56分。加上其他題目的得分,就超過了100分。所以閱讀要廣泛,這些野史筆記,我保證比晚報好看。睡覺前看一點,很有趣,而且增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