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燈。有一院主。名無垢淨光。造浴室。有人問。既是無垢淨光。為甚麼卻造浴室。僧無語。後請山幽代曰。三秋明月夜。不是騁團圓。
石梯和尚。因侍者請浴。師曰。既不洗塵。亦不洗體。汝作麼生。者曰。和尚先去。某甲將皂角來。師嗬嗬大笑。
福州古靈神贊。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腳。遇百丈開悟。回省授業。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因澡身。師命去垢。靈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師回首視之。靈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
南嶽西園曇藏。一日自燒浴次。僧問何不使沙彌。師撫掌三下。
雪竇顯問僧。甚處來。曰。浴來。師曰。三身中。那一身浴。曰。或皷聲前。或皷聲後。師曰。飽叢林。又一日問僧。你浴也未。曰。某此生不浴。師曰。你不浴。圖個甚麼。曰。今日被和尚勘破。師曰。賊不打貧兒家。
空室道人智通。龍圖範珣女。幼聰慧。長歸蘇頌之孫悌。未幾。厭世相還家。求祝髮。父難之。遂清修。看法界觀有省。政五間。居金陵。嘗設浴於保寧。揭榜於門曰。一物也無。洗個甚麼。纖塵若有。起自何來。道取一句子玄。乃可大家入浴。古靈秪解揩背。開士何曾明心。欲證離垢地時。須是通身汗出。盡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卻。後為尼。掛錫姑蘇西竺示寂。
筆飡。晉司馬桓溫末年頗奉佛法。飯饌僧尼。有一比丘尼。失其名。來自遠方。投溫為檀越。尼才行不恒。溫甚敬待居之門內。尼每浴。必至移時。溫疑而窺之。見尼裸身。揮刀破腹出臟。斷截身首。支分臠切。溫恠駭而還。及至尼出浴堂。身形如常。溫以實問。尼答雲。若遂淩君上刑當如之。時溫方謀問鼎。聞之悵然。故以戒懼。終守臣節。尼後辭去。不知所在。
唐京師律藏寺。釋通達。以木打磈。磈破形銷。大悟。晚住律藏。遊聽大乘。一裙一帔。布衲重縫。爾後稍改。專顯變應。其行多僻。常欲入內。將軍弟性麤武。不識密行。大怒。打之幾死。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毀。血肉不淨須作洗。待湯沸。脫衣入鍋。身不傷爛。狀如冷池。旁人怖之。猶催加火。合宅驚奉。恣其寢宿。自後見有病苦者。令煑湧沸。先入浴。後使病人入浴。即愈。
周武王盥盤銘。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遊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浴佛偈。
【箋】西域記。浴室製度。用複磚疊成。形積如穀。上尖下寬。中高丈許。下濶七八尺。一半開門。須扇掩灰泥。表裏勿令薄漏。於中置小龕。內供石像。或銅像。彼麵宜空庭。開小竇。勿令障佛光明。凡浴時。用一磁盆。或銅缶先置香湯。或藥湯。請佛像浴。後即將此湯。傾於浴池。然後請大僧。及眾僧。次第而浴。今叢林凡造浴室。當效此。庶不忘先佛遺式也。可使將來一隊赤膊漢子。於中親證一回。其去古佛不遠。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箋】瑞應經。摩耶夫人胎月將滿。思遊藍毗尼園。到已即舉右手攀無憂樹枝。從右脇而生太子。天帝。以天妙衣。裹手承接。天人持金柄傘蓋。諸天龍神。散香花。皷樂。十方大地。六種震動。有三十二種瑞事。
普曜經。菩薩生時。九龍在空。降微細雨。不冷不熱。浴菩薩身我今灌沐句者。言今而稽古。所以遵佛佛灌頂之浴式也。功德聚者。所以見像教之法。儼然三世一時。光潔嚴好。世間無比也。
珠林。五濁。謂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也。眾生濁者。謂眾生多諸獘惡。不孝父母。不敬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脩齋法。故名眾生濁。見濁者。謂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不脩善道。是名見濁。煩惱濁者。謂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闘諍。諂曲虗誑。攝受邪法。惱亂心神。是名煩惱濁。命濁者。謂往古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今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壽數短促。是名命濁。劫濁者。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謂減劫中。人壽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是名劫濁也。此下二句。謂眾生之本源。與諸佛本源。無二無別。秪為一念緣起。相應五濁境界。與諸佛境界少異。究竟諸佛眾生。悉是強名。即今設浴。不啻為灌沐諸佛之像。亦復能令眾生。滌除五濁之垢。同證如來清淨法身也。
浴身偈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唵跋折囉惱迦吒莎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