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摩訶僧祇律。佛住舍衛城。時難陀母。作食先飯比丘。後自食。復作釜飯。逼上飯。汁自飲。覺身內風除。宿食頓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復用胡椒蓽茇。調和奉佛。由是佛聽比丘食粥。有十種利。佛說偈曰。持戒清淨人所奉。恭敬隨時以粥施。十利饒益於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宿食風除饑渴消。是名為藥佛所說。欲生人天常受樂。應當以粥施眾僧十利者。一。資益身軀。顏容豐盛。二。補益尫羸。增長氣力。三。補養元氣。壽算增益。四。清淨柔軟。食則安樂。五滋潤喉吻。論議無礙。六。調和通利。風氣消除。七。溫暖脾胃。宿食消化。八。氣無礙滯。辭辯清揚。九。適充口腹。饑餒頓除。十。喉吻霑潤。渴想隨消。

周書。黃帝始烹穀為粥。魏武帝苦寒行曰。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擔囊行取薪。釜水持作糜。

燈錄。南泉。一日為眾僧行粥次。馬祖問。桶裏是甚麼。師曰。這老漢合取口作恁麼語話。祖便休自餘同參無敢詰問。

趙州喫粥了也未。見洗鉢偈。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

【箋】三德者。一。清淨。謂供佛僧之食。當使清潔。無葷穢之氣。二。柔軟。謂供佛僧之食。當須柔軟甘和。而無麤澀之味。三。如法。謂供佛僧之食。當隨時措辦。製造得宜。六味者。苦。酸。甘。辛。鹹。淡也。

涅槃經。諸優婆塞。為供佛及僧。辦諸食。具。種種備足。皆是旃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美德焉。供佛。謂供三世諸佛也。僧有二種。一者。菩薩僧。二者。現在大眾僧供佛。未有不供僧也。故曰及。普同者。上至諸佛菩薩聖賢。天龍護法。下至一切含靈。無不遍及。故曰普同。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箋】華嚴疏。世間之食。但能資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於世美味。心不貪嗜。常持正念以禪悅法喜為食。則能長養善根。出離生死。成就善故有出世五種食也。一。念食。修聖道。者常持正念故。二。法喜食。愛樂大法資長道種。心生歡喜故。三。禪悅食。由得定力。資長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故。四願食。不捨梵行。長養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故。五。解脫食。離諸業縛。於法自在。長養菩提故。

不由胎藏不假段食惟禪悅法喜食也。

出生飯不過七粒。麵不過一寸。饅頭不過指甲許。多則為貪。

【箋】雲居顯注。貪。謂貪功德也。太多亦非法。故製。

少則為慳。其餘蔬菜荳腐不出。

【箋】食堂前立石。狀如蓮花。仰天覆地者。名施生臺。臺之週遭。篆七佛名。令一切見者。滅罪生福故。其蓮花仰天平如鏡。圓如曼怛囉中鐫梵書。字種行者出生於字上。令諸鬼神霑斯法味。得解脫故今人不知瞻禮。而反忽略。因便曬物。甚至以鞋襪穢褻等。加於佛法之頂。不覺不知負大逆罪。見者。能不傷感。因標示之。幸母再犯。徵。蔬腐不出生。得不悋乎。

訓。七粒。具足諸味而能充塞大千者。法也。故菜蔬不必出生。

凡出生安左掌中。想念。

【箋】行者先於左手拇指掐無名指小指仰伸指指中指無名指盛生飯次以右手結印如左交相運想◇◇字種流出無盡法食普濟鬼神。

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莎訶

【箋】障礙者。謂餓鬼有三障。一。外障。謂餓鬼常受饑渴。皮肉血脈。皆悉枯槁。頭髮蓬亂。其麵黯黑。唇口乾焦。常以其舌。自舐口麵。障惶馳走。處處求食。所到泉池。便見其水。變成膿血。自不欲飲如是等鬼。由外障礙飲食。是名外障。二。內障。謂餓鬼咽或如針。口或如炬。其腹寬大由是因緣。縱得飲食。不能啖飲。如是等鬼。由內障礙飲食。是名內障。三。無障。謂有餓鬼。名猛焰鬘。雖有飲食。無有障礙。然隨所飲啖之物。皆被燒然變成火炭。由此因緣。饑渴大苦。是名無障。法力者。偈呪觀行力也。不思議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論。而能成就不思議之慈悲。以慈悲故得無罣礙。以無罣礙故而能以七粒周遍沙界。俾諸鬼神。消諸障礙。得沾法味。而得解脫知上二偈。本於涅槃天傳二典。故句異而義同也。當時世尊為鬼子母等。惱害人民。兇惡無比。故先以威折。後以慈攝授。以法食易其口腹。不使生命入其死門。故曰出生。然恐法化不恒。兇惡之輩。仍害生命。乃敕。諸弟子。凡修行處。食時。先施法食。令滿法喜故。

徵。嘗觀叢林出生之法。有者堂頭與諸大眾同時出生。有者食時。先置飯一器於嗬利帝母前。臨呪願時。惟堂頭一人出生。究竟一人出生。與多人出生。有以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