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巖欽普說。是時漳泉二州。有七個兄弟。與我結甲坐禪。兩年在淨慈。不展被。脇不沾席。外有個修上座。也是漳州人。不在此數。隻是獨行獨坐。他每日在蒲團上。如個鐵撅子相似。朝朝如是。日日如是。我每日要親近他。與他說話些子。纔見我東邊來。他便西邊去。纔見我西邊來。他便東邊去。如是二年間。要親近不可得。

或有道伴親情相看。堂中不得久話。相邀林下水邊。乃可傾心談論。

【箋】天性至厚。無有過於父母者。今既辭親。當以道為親也。傾心談論者。須是個人。始可盡平生工夫。與之較量。若論世諦。不啻汙穢唇吻。亦恐汙穢林泉。

筆飡。宏智。隰州人。座下同鄉哲魁者。潛跡十餘載。不明生緣。智知而訪之曰。父母之邦。何太絕物乎。欲招入方丈魁謝曰。己事未辦。豈假講鄉裏也。曳杖而去。莫能曉之。

二板鳴。即宜早進堂。

【箋】鐘板。自百丈建立。嘗負之塗中。行持規矩不怠。叢林至今遵之。二板者。謂停一不停二。若二板既鳴。不過一茶之頃。三板止靜。禪堂掩門。內不放出。外不放入。故二板鳴。即須抽解進堂。少遲。便是門外漢也。

燈錄。道場明辨。室中垂問。板鳴因甚犬吠。

雲峰潛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若看經。須端身澄心默玩。不得出聲。

【箋】眾中止靜看經。皆默識之。若形之於聲。不勝雜亂。經義無從思之。故澄靜默會。經義從此曉了。智慧從此發生。至若參禪時。把一切經書。置之高閣。一一須從自己胸中流出。葢天葢地。始得。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箋】四教儀光明記。端坐者。身儀也。禪波羅蜜具出坐法。須者宜檢。內以圓觀。更加讀誦。如膏助火 菩提。華言道。菩提座者。即自悟本有空王之座也。此座。人人本具。故曰當願。如蓮花不染。故曰無著。華嚴雲。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其下有一百十八種喻。無出此一偈也。

智論。見畵跏趺坐。魔王尚驚怖。何況入道人。端身不傾動。又為正觀五種因緣。故結跏趺坐。一。由此晏坐。身心攝斂。速發輕安。最為勝故。二。由此晏坐。能住時久。不令身心速疲極故。三。由此晏坐。是不共法。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嚴淨。令他見已極敬信故。五。由此晏坐。佛佛弟子。共所聞喜。一切賢聖。所稱讚故。

五燈。溈山問雲巖。菩提以何為座。巖曰。以無為為座。巖卻問溈。溈曰。以諸法空為座。又問道吾。作麼生。吾曰。坐也聽伊坐。臥也聽伊臥。有一人不坐不臥。速道速道。乃休去。

出坐偈 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箋】孔目。三界者。一。欲界。欲有四種。謂情欲。色欲。食欲。婬欲也。下極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二。色界。色。即色質。已離欲界穢惡之色。猶有清淨色在。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並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故名色界。三。無色界。但有心識。而無色質。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故名無色界 此偈。如見華嚴法界玄奧之大幅。兼貫法華譬喻之全章。然毗盧圓鏡。豈有去來。火宅窄門。能無出入。故知無火而火。歘然三界者。大火宅也。其有小智聲聞。已出此舍。暫得遊戲者。小火宅也。不知舍外之火。逮有甚焉。若非深入佛智。曷使速離火宅。頓入清涼哉。

附 不得穿堂直過 上單下單。俱當細行。勿令鄰單動念。

【箋】單者。前入眾篇詳明。茲不復贅。凡參學人乍入叢林。堂頭驗其學行。方入僧次。即以單帖書其名。與知客送入禪堂。安貼其處。所謂三條椽下。七尺單前是也。

華嚴疏。得斯意者。舉足下足。盡文殊心。見聞覺知。皆普賢行 頌。上單下單。意無兩般。伸腳縮腳。有什麼難。不嗔拾得。不贊豐幹。忘人忘我。沒遮沒攔。枕邊夜夜放紅日。無字函經滿腹攤。

不得單上寫文字。除眾看經教時。不得單上相聚擺茶。夜坐雜話 不得單上縫補衣被。

【箋】禪單。為參學勤苦。故設以待中夜暫息。古人脇不著席。奮力參究。那討工夫為此。不急之務。

慈受箴規。古聖補破遮寒。縫了便休。

豈可朝昏事針線。

不得眠臥共鄰單說話動眾。

【箋】天地晝動夜靜。男女日作夜息。人情合乎天理也。論語。寢不言。葢本此意。若夫真實為道。豈可嗤嗤蠢蠢。秪圖一臥。差如小死耶。當知存默至道。栩栩焉。蘧蘧焉。有不可語人者。如高峰參無夢無想時。囗半枕子震地一聲。忽然大悟。此千古睡眠底樣子。若眠息與鄰單說話。則為眾憎怨。鬼神所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