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鉢偈 若見滿鉢。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唵。嚂

【箋】鉢飯既充滿。目前。不可徒生貪饕之想。不修梵行。當觀飯。之來處。粒粒從信施得來。一切善法。悉從此種智發生。故受施者。當梵行具足。所施者福果成滿。猶如種子發花。花復為果。滿足菩薩之梵行也。

西域傳。佛鉢在乾陀國。青玉色。受三鬥。諸國寶之供養終日。華香不滿。則如言滿之。

擎鉢偈 擎持鉢飯。當願眾生。誌在大道。為法供養。

【箋】大道者。資養幻驅。本為修行。出世之道。故雲誌在大道。行願品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法供養也。

華嚴。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

智論。食為行道。不為益身。若得食時。先獻三寶。後施四生。

勝思惟經。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者。是名供養佛。

華手經。若以花香衣食湯藥等。供養諸佛。不名為真供養。如來坐道場。所說微妙法。若能修學者。是名真供養。

思益經。問雲誰能供養佛。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

文殊般若經。佛問文殊。汝雲何供養佛。文殊答言。若幻人心數滅。我則供養佛。

台教。供養佛者。隻是隨順佛語。今順佛教。修三觀心。即為供佛。為破五住得解脫故。即供養法。三諦理和。即供養僧。

供養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箋】佛身無為。故曰清淨。法名可軌。諸師成之。而得成佛。以法為身。故名法身。梵語毗盧遮那。華言徧一切處。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上無礙故。梵語佛。此雲覺者。

起信。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則以無念名之為佛。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箋】修因感報。名之為報。然有自報。他報。之別。自報。則理智如如。他報。則相好無盡。是名報身。

華嚴疏。覺有之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如是。三。覺滿。二覺理圓。稱之為滿。盧舍那。此雲淨滿。謂諸惑淨盡。眾德悉圓。又雲。光明徧照。謂內以智光。照真法界。即自報身也。外以身光。照應大機。即他報身也。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箋】智與體真。能起大用。隨機普現。說法利生。故名化身。

宗鏡。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性本寂。動靜不幹。故號釋迦牟尼。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箋】彌勒。漢雲慈氏。當來龍華教主也。布袋和尚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在世間。世間人不識。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箋】彌陀經。爾時佛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名無量光。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箋】四方。四維。上下。曰十方。過現未來曰。三世。若論往古劫海之現在諸佛。即今稱為過去。即今現在。乃過去之未。來。亦為未來之過去。所以出息入息。一剎那間。而成三世。諸佛者。謂盡東方。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不可說諸佛。悉皆現前。受我供養。餘方亦然。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箋】文殊六名。一。妙德。大經。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二。妙首。無行經。滿殊師利。此雲妙首。三。名普首。觀察三昧。大淨法門經。四。濡首。出阿目佉。並普超經。五經首。出無量門微密經。六。妙吉祥。梵語曼殊室利。

大行普賢菩薩。

【箋】行無不遍曰普。佑上利下曰賢。以周遍佑利。故名普賢。

大悲觀世音菩薩。

【箋】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世音者是所觀之境。萬象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菩薩大悲。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

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箋】菩薩。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眾生也。以六度為乘。運諸眾生出三界。而到涅槃彼岸也。梵語摩訶此雲大。梵語般若。此雲智慧。梵語波羅蜜。此雲彼岸到。謂總歸贊嘆諸聖功德。為供養之結詞也。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