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訓。雪堂曰。高僧臨眾必曰。眾中須知有識者。予因問其故。菴曰。不見溈山道。舉措看他上流。莫慢隨於庸鄙。平生在眾不沈於下。愚者皆出此諾。稠人廣眾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識者難親。果能自奮誌於其間。如一人與萬人敵。庸鄙之習力盡真挺特沒量漢也。予終身踐其言。始得不負出家之誌。
入眾偈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箋】華嚴疏。二覩事境願。初覩眾會。謂眾聚多談無義。故願說深法。眾心易乖。故令和合 甚深之法。非世間文字所能詮也。若世間文字可詮。無以見斯法之深處。惟文字不可到處。乃見斯法之深矣。然則甚深之法。世間文字尚不能詮。而口吻當雲何說。所以說者無說。而聞者無聞。無說無聞。則一切和合。一切和合。是名甚深之法也。
不得爭坐處。
【箋】不遜而坐者。因得慢罪。爭而坐者。無容人之量。亦失大人之體。然叢林坐位。自有百丈清規。惡待爭而坐也。噫。我未見爭道德仁義者也。道德仁義。以無爭而得。坐位以無爭而坐。昔顏魯公有爭坐位帖。餘因有禪門爭坐位帖。所以斥憎賢嫉能之小人。尚謙恭遜順之學者也。
不得於坐上遙相呼語笑。
【箋】遙相呼語笑者。與人迢遞隔坐狂呼呌笑。傍若無人之輩。見之如探湯。不可近也。
燈錄。宏智禪師。為淳禪師侍者。寮中與僧徵詰。智不覺大笑。淳適過聞之。至夜詢之。智曰。偶與僧詰話。而麤不禁發笑。淳曰。固是汝這一笑。失卻多少好事。不見道。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智拜。服後雖暗。室未常敢忽。
眾中有失威儀。當隱惡揚善。
【箋】失儀者。即如上遙相呼語笑之事。宜隱人之惡。成人之善也。寶訓。演祖曰。古人樂聞己過。喜於為善。長於包荒。厚於隱惡。謙以交友。勤以濟眾。不以得喪二其心。所以光明碩大。照映今昔矣。
靈源。聞覺範貶竄嶺南。歎曰。蘭植中塗。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年之丹。古今才智喪身。讒謗罹禍者多。求其與世浮沉能深其身者少。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辨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在覺範有之矣。
不得伐勞顯己之功。
【箋】伐。誇也。謂誇張自己之能也。然縱有大功。何伐之有。惟其不伐。而功愈顯。燈錄。中峰本。住大覺獅子二剎。由師克成。及奉敕撰碑文。尺寸之功。不肯自居。即與一名。亦不許。
成範。與諸同事。善相仁和。有益相通。有緣相代。道德經。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易。謙謙君子。有終吉。彖曰。謙尊而卑先。
論語。顏回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謝子。與伊川別一年。忽相見。伊曰。相別一年。做得甚工夫。謝曰。秪去得一個矜字。曰。何故。曰仔細點檢得來。病痛盡在這裏。若安排得這個罪過。方有進向處。伊點頭曰。前輩於矜誇。無不切戒。非獨公也。
凡在處。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後。
【箋】學道精勤睡魔自去。惺寂相照。則事事常行人前。著著不落人後。何患道之不成。清規。五更鐘將鳴。輕輕先起。端坐。不得扇風令人動念。
聞鐘偈。
【箋】通載傳。拘留孫佛。於乾竺修多羅院。造青石鐘。於日出時。有諸化佛。與日俱出。密說顯演十二部經。聞法證聖。不可勝數。周禮考記。鳧氏為鐘。
五經通義。鐘者秋分之音。萬物至秋而成。至冬而藏。故金為鐘。相繼不絕也。西京記。發鯨魚。鏗華鐘。薛宗註。海中大魚名鯨。海島有獸名蒲牢。畏鯨擊。鯨一擊蒲牢輒大吼。凡鐘欲令聲洪。故作蒲牢以擊之者。為鯨音。魚有篆文 凡聞鐘聲當默念此偈。默念者。心聲也。心有聲耶。心無聲耶。無聲之聲。秪可自聞。不堪人聽。
楞嚴。反聞聞自性。何不自聞聞。其心聲之謂乎。
聞鐘聲。煩惱輕。
【箋】煩惱。即根隨煩惱也。止觀。煩惱之法。惱亂心神。與心作煩。令心作惱。若一聞鐘聲。縱有極重煩惱。化為輕清之聲矣。
智慧長。菩提生。
【箋】智慧。審理雲智。分別雲慧。即根後二智也。菩提。智果也。若一聞鐘聲。智慧之心花頓發。菩提之道果速成也。
離地獄。出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