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學生麵前,從不以教師自居,能放下架子,虛心學習。在孔子看來,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學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斷定他們將來趕不上現在的成年人呢?這是包含有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老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發展觀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孔子認為當一種正義事業需要人去承擔時,青年一代要敢於勇往直前,責無旁貸,即使在老師麵前也不必謙讓。“當仁不讓於師”。即麵臨著實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對老師謙讓,這裏包含著在仁德和正義麵前師生一律平等的思想及“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觀點。
孔子的治學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值得我們學習,而孔子的治學方法,也很有價值,孔子認為治學既要“博學於文”,又要“多聞”、“多見”。他認為從實際生活中學習,也是求知的一條重要途徑和方法。在治學中堅持實事求是。在做學問上,如果文獻不足,他就重新考察,從不胡編瞎造,反對道聽途說。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強不知以為知,這樣做才“是知也”。他反對那種不懂裝懂的學習態度,對那種“本來沒有,卻裝著有;本來空虛,卻裝著充實”的人,他是很反感的,認為這種人不僅永遠不能由不知到知,而且也永遠不能由知到智,是不明智的表現。在治學上,他杜絕了四種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他還主張學以致用,學行結合,認為學習探求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和修養正身。他說:熟讀了《詩經》300篇,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不能將知識加以運用或不會運用,等於沒學。孔子還提出了“學而時習之”的學習原則,他注重學習過程中複習和練習這一環節,認為既學又習,邊學邊習,才能搞好學習。他認為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愉快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麼?他還說溫習舊知識,並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他主張從舊的知識中得到啟發,悟出新的道理來,這涉及到對新舊知識關係的看法,是符合人的認識規律與教學規律的。他認為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複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由已知探求未知。
孔子關於治學的論述也是他教育思想中的精華之一,其反映出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思想,今天仍可作為借鑒。老子:自然教育
老子其人其書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生平事跡不很清楚,司馬遷在《史記》裏給他寫了一個傳記,但寫得很簡單。我們隻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曆鄉曲仁裏人。曾任過“周守藏室之史”,是東周王朝管理圖書的官吏。在他老年的時候,失去官職,西去秦國。當走到函穀關的時候,守關的長官令尹喜請他著書,出關前留下一部《道德經》,也叫《老子》。後來的人也稱他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美稱,大概凡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這個稱號。相傳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學問,因此有人估計,老子的年歲應當長於孔子。
據《史記》載,孔子年輕的時候,曾向魯昭公申請,想去周天子的京城洛邑(今河南洛陽洛水北岸)觀光,得到魯昭公的批準。好學的孔子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為曆史悠久的京城洛邑有豐富的文化寶藏,而且大思想家、守藏室之史老子也在那裏。孔子渴望見到老子,好向老子請教。老子聽說孔子來了,吩咐自己的仆人把道路打掃幹淨,然後套上馬車,親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一見老子來了,激動地從車上跳下來,雙手捧著一隻大雁,送給老子。按當時的禮節,奉送大雁,是對有學問有修養的人所表示的最崇高的敬意。此時孔子才年過30,雖學問淵博,但仍屬青年知識分子,比起老子來,還相差甚遠。在個人修養方麵,孔子雖熱情、大度,但免不了有些粗率,做事急於求成。而老子比孔子年齡大得多,經曆也豐富得多,接觸的文史典籍也多得多。老子胸襟寬大,眼光看得遠。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國古代文化史、教育史上極其傑出的人物,他們倆人的曆史性會見是燦爛的古代文化史、教育史上的饒有意義的一頁。
據《禮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了“禮”製方麵的知識,如出喪的時候碰見日食怎麼辦?小孩子死了該葬到近處還是遠處?國家有喪事的時候,該不該回避戰爭?戰爭時候該不該帶著已故國君的牌位?老子都根據事實和禮製給孔子作了明確的回答。老子也深深器重像孔子這樣一個虛心求知的青年人。
孔子要離開洛邑返回魯國了。臨別時老子又對孔子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我聽說,有錢的人為人送行,要贈送一些錢財;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為人送行,要贈送幾句話。我是個沒錢的人,當然沒有錢送給你。我也談不上有道德、有學問。不過,話還是會說的,就算是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給你幾句話吧!第一,你所鑽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事情。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隻不過留下了一些話,你不能把那些話看得太死了,要正確的分析與理解。第二,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按理說應該有一定的地位和較好的待遇。但也要看他生的是不是時候,如果生的是時候,那也該出門坐坐車,闊綽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時候,隻要過得去,也就算了,不必去計較了。一味強求、計較,是會給自己帶來煩惱的。第三,我聽說會做買賣的人都不把好貨擺在外麵;有極高道德的人都是質樸若愚的。你還年輕,應去掉驕氣,去掉貪戀欲望,去掉一些架子與妄想,這些對你都是沒有好處的。不要太任性。這不僅會阻礙你前進,也會給你招來是非與麻煩。我想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