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在教育上有許多貢獻,其中關於啟發式教學的思想與實踐,至今對我們還有所借鑒。

在孔子之前,人們所掌握運用的教學方法,是強灌硬填的注入式,不管學生的情況如何,不擇手段,甚至采取野蠻的體罰,強迫學生進行學習。從孔子起,這種情況才開始轉變,這就是他所倡導的與注入式對立的啟發式教學。

孔子在他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要使學生獲得廣大博深的學問和知識,就必須依靠學生好學、樂學,依靠學生自覺地思考。於是他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的著名思想。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啟發”一詞即從此而來。“舉一反三”的成語亦從此而來。所謂“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心裏想通還未完全通的時候;所謂“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口裏想說還未完全表達的時候。孔子的意思是說,當學生對某一問題積極地進行思考,心裏想通但還沒有完全想通的時候給予啟發;當學生對某一問題思考已有所得,但還不十分明確,還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時候給予開導。比如一個四方的東西,已經對他講了一個角,如果他不能據此推知其餘三個角,那就不必再講了,因此這說明:每個學生沒有主動積極的思考,僅靠教師講授是沒有意義的。總起來說,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觀察學生,調查研究,當學生欲知而不知,想說又說不出時,就是他們心理上產生了“憤”、“悱”,這時他們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思維是敏銳的,想像是活躍的,教師略加啟發誘導就可豁然開朗,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孔子啟發式教學,符合人類的認識規律,尊重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推動了教學工作的進步。這比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的“啟發式談話法”,不僅早了將近百年,就其內容說也要豐富得多。

孔子不僅描繪了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而且還指出其中心問題是讓學生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學習中要思考,思考不能脫離學習。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隻學習而不思考,就容易上當受騙;隻思考而不學習,問題仍疑惑不解。這說明學習不能脫離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將學來的知識消化吸收,那樣學了也無用處。如果隻思考而不學習,會流於空想,那也是有害的,孔子把“學”與“思”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它們之間的關係看作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教學方式上,孔子改變了那種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板著麵孔說教的注入式教學,而廣泛使用了啟發式問答的方式。他不但經常向學生提出啟發性問題,而且還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問老師。據《論語》載,他的學生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達一百多處,如“問仁”、“問禮”、“問政”、“問孝”、“問知”、“問士”、“問友”、“問恥”等等。對於學生中一些有見解的回答,他公開加以讚揚,如他對子夏就說過:“能夠闡發我的意思的是子夏呀!現在我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他對子貢也說過:“子貢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揮,推知另一件了”。他對顏回能“聞一知十”,更加讚美,並公開承認自愧不如。他對學生中凡能提出具有深刻意義問題的,要給予“大哉問”、“善哉問”的褒獎,鼓勵學生深入思考,發現問題。他所不滿意的是那些不動腦思考的學生。他說,對於一個遇事不問怎麼辦怎麼辦的學生,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認為整天吃飽了飯,不用一點心思,這種學生是很難有出息的!鼓勵學生提問這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色。

孔子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方法也是很巧妙的,他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他說,愛好學習,以學習為樂趣的學生,才能產生學習的“憤”、“悱”之感,才能克服困難,樂此不疲。這已涉及到內在學習動機問題,他還善於運用榜樣和比喻啟發學生,如他曾高度稱頌某些曆史名人的善政懿德,甚至直接用文王、武王、周公、管仲、子產等人的言行作教材,他歌頌堯、舜、禹、湯節衣縮食,吃苦在前,與民同樂的德政,都是為了給學生樹立榜樣,啟迪學生的誌趣。他善用比喻啟發學生,如他用流水的晝夜不息解釋萬物生生不息的原理;用蒼天不語而行四時,說明以身作則、行無言之教的意義;用鬆柏比喻人的節操;用日蝕月蝕比喻人改過的重要性等等。他常教導學生應從近處著手,一步步去做,可以說這是實踐仁道、追求學問的方法了。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並不直接回答,而是從正反兩方麵提出補充問題反問學生,讓學生竭力思考得出正確結論。他說,我有很多知識嗎?不是啊!有人問我一個問題,我是一點也不知道的,但是我從他那一問題的正反兩麵去盤問之後,才認識到許多意思,然後盡量地告訴他,逐漸找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方法對於調動發問者的主觀能動性,培養運用已有知識推求未知結論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這與蘇格拉底的啟發式談話法或稱為“產婆術”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敏而好學,學而不厭

孔子一生中,求學從不滿足,從不懈怠,他的一生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一生。在孔子看來,學好是教好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教師首先應毫不厭倦地去學習知識,研究學問,隻有掌握了淵博的知識,才能為人師,才能教誨學生。孔子在這方麵的認識和實踐,使他在教育上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培養出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成為後世之師表。

“敏而好學”,以學為樂,是孔子關於學習的基本態度,認為“好學”是一個人最優良的品質,他自認為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好學”。“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發問。他求學於野,善於向各種人學習,他曾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官於郯子,他“不恥下問”,虛心學習,抱著“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的態度向別人求教,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時卻去向能力低的人請教,自己知識豐富,有時卻去向知識缺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有學問的人一樣,滿腹知識卻像空無所有的人一樣。他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良部分而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麵而改正。他認為能使其擇善者是其正麵老師,能啟發改過從善者就是反麵教員,都可以稱為“師”。這種虛心好學的態度,為他的學習開辟了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