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玉民還說,德國在汽車尾氣排放和安全等方麵有非常嚴格的法律法規。此次中華轎車大規模登陸市場準入門檻非常高的德國,實現了中國人把自主品牌轎車開進德國的夢想,同時也為其他品牌的中國汽車進入歐洲國家積累了經驗。
……
德國波恩。
40輛嶄新的中華轎車,靜靜地像士兵一樣整齊地排列在德國波恩的街頭。歐洲清晨的陽光,試車的德國人,還有,現場采訪和拍照的歐洲新聞記者……這一切,對遠在國內的我們隻能是一種夢想中的情景。我們無從知道更多詳細細節。然而,這天,這一刻,卻應當永鑄在我們的記憶中。
我們也許應當為這一刻祈禱。
從當年少帥張學良的“民生車”,那款毀於戰爭硝煙裏的車,曾在國難日為它的國家佩戴黑紗的車,到今天淋浴著清晨的陽光列隊在歐洲街頭的“中華車”。曆史像是彈指一揮間,但這中間卻過去了近八十年!八十年的光陰裏,中國人圍繞著造車、造民族轎車,發生過多少故事!其間,又有多少挫折和眼淚,希望和失望,有過多少曲折,又交過多少不該交的學費!所有這一切,最後都凝結成了一輛車的故事……
中華車,詮釋了這一切。
新聞二。
一個曆史的時刻中國人也許永遠不會忘記。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所有經曆過這一曆史事件的中國人恐怕都不會忘記當時舉國歡騰的熱烈氣氛。然而隨之而來的還有擔心和憂愁,銀行,電信,汽車,這是人們最擔憂的幾個領域,尤其汽車。沒有了高關稅的保護,當大量的外國品牌車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中國自己的汽車,會不會毫無抵抗之力而潰不成軍?……還好,中國人為自己的汽車爭取來了五年緩衝期。
五年緩衝期很快走到了頭。
時間,終於走到了2006年12月11日。
中國入世五周年的日子。
用媒體的話說,就是從這天起中國汽車駛離“保護期”。關注著中國汽車命運的人們這時候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便是,我們的民族汽車現在究竟如何?駛離“保護期”以後能不能生存下去和生存前景如何?
——我們曾經結出了許多合資車的果實,我們民族自己的汽車呢?
如果我們民族品牌仍舊弱小,那麼當初千辛萬苦,經過15年入世談判才千難萬難爭取來的五年“保護期”就會失去了實際意義。當初的用心良苦,就是為了利用這寶貴的五年時間,發展和培育起自己的汽車企業和汽車品牌。也許是為了回答全國人民所深切關心的這個問題,入世五周年前夜,中央電視台專門製作了一期節目,把這方麵的代表企業和代表人物請進了央視。
這就是2006年12月10日,央視《對話》欄目的《登陸德國》。
邀請嘉賓是華晨總裁祁玉民。
這期《對話》的主題就是前不久在德國不來梅的簽字儀式,中華轎車15.8萬輛進口歐洲。同全國億萬觀眾一樣,我坐在電視機前收看了這期節目。節目現場有一些“洋麵孔”,他們是些德國人,其中,就有那位鍥而不舍地把中華車引入歐洲的哈姆斯先生。祁玉民在把這位德國人介紹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時,特意介紹了哈姆斯先生是用連續15個小時的空中飛行完成了這次的越洋之行。哈姆斯先生接到通知已經是前一天的下午4點,趕到北京的時間是這天上午9點。
現場觀眾對這位可敬的德國人報以熱烈的掌聲。
也就是在這次麵對麵的采訪中,有人對中華轎車登陸德國這件事發出了“是真實的謊言,還是巨大的冒險?”的疑問。祁玉民回答說:“可以肯定地說,不是真實的謊言,但卻是巨大的冒險。”
德國高端市場對踏入進去的中華轎車仍然會是一個風險之地,進去之後的中華轎車也仍然會是險象環生。對此,華晨有著充分的思想準備。而另外一種清醒則更加可貴。對中華轎車登陸德國,德國市場是否看上了中華轎車的品牌這個問題,祁玉民的回答是:中國汽車目前還沒有到依靠品牌打市場的階段。包括這次簽下的5年出口歐洲15.8萬輛中華車這樣一筆大單,仍然不是靠中華車的品牌。中華車出口歐洲的前提是產品的品質,“目前,我們還隻到了靠品質打市場的階段。因此,我們會努力把我們中華車的品質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