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次給國務院參事彙報的座談會上,祁玉民向參事們報告說,再有幾天,他將前往德國不來梅,和德國的汽車代理商正式簽訂合同。合同內容涉及這樣幾個概念:五年,22個歐洲國家,15.8萬輛中華車。今年,2006年底,3000輛中華車登陸德國。明年,2007年,1.5萬輛中華車駛入德國。“然後是其它歐洲國家。已經談了6輪,現在,排放,安全,法律條款,已經全部結束。”祁玉民說。
這個預告,令當時在場的參事和我都非常興奮。
之後,我回到了西安。再之後,關於華晨和中華車的許多新聞我都是在報紙上讀到和在電視機前收看到的。我關心著中華車的一切——
新聞一。
2006年11月底,全國各大媒體相繼以顯著位置報道了發生在德國的新聞事件——
新浪網2006年11月28日。
《喜訊:15萬8千輛中華轎車正式出口德國》
2006年11月27日,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祁玉民率隊親臨德國不萊梅,與歐洲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車貿易公司一次簽署為期5年,共15.8萬輛中華轎車的出口協議。在自主創新成為中國汽車產業主旋律、自有技術不斷突破、自主品牌強力“上攻”國內高端市場之際,民族汽車工業又在國際市場“一步登天”。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自主品牌轎車單筆出口量最大的一次,也是民族汽車首次大規模登陸發達國家市場。
此次中華轎車大規模登陸世界汽車發祥地德國──這個擁有頂級技術、市場準入“門檻”最高的國家,不僅是華晨汽車自身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意味著民族汽車在技術、品質、性能方麵拿下一張“全球通行證”。從此,中國汽車將一反受製於人的局麵,走向世界舞台已然大門洞開。
今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製造和消費國。本土汽車品牌出口關係著我國汽車工業乃至製造業的長遠發展,而民族汽車能否在國際高端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衡量我國能否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重要標誌。過去,自主品牌汽車大部分出口流向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不發達國家市場,產品長期難以擺脫“低質、低價、低端”的形象。盡管近年來不少自主品牌對歐美市場發起了一輪又一輪衝擊,但一直未能獲得實質性突破。
撬開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市場,日本車用了整整15年的時間。作為打破“歐洲不可攻克”神話的首個自主品牌,華晨一舉攻克德國市場堡壘,讓全世界的眼球都聚焦到了“中國汽車”這個汽車界的“後學末進者”身上。一直以來,華晨以“打造民族自主品牌精品”為已任,堅持?“高起點自主創新、高品質自主品牌、高目標跨越發展”的發展戰略,整合全球優秀資源為我所用,積累了雄厚的自主研發實力。華晨堅持將產品品質放在首位,秉持“品質先,方敢天下先”的企業理念,今年大力推進以品質為核心的“品質、品牌、品種”三品工程,並高薪聘請世界級質量管理大師──原寶馬副總裁施佩爾擔任“首席品質官”,在品質控製體係上與國際一流水平全麵接軌。華晨還以“對用戶最好的承諾”為著眼點,建立和完善了國內首推的“SQS”安全、品質、服務三位一體的保證體係。先進的技術、可靠的品質以及良好的信譽,華晨最終成為完成“歐洲之行”的第一個。
對於中國汽車行業而言,品質永遠是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顯然,德國一役的成功,華晨必將就此帶動民族汽車產業技術和產品品質的提升,也將更加堅定中國汽車走向世界的信心,引發國內自主品牌競相進入歐美市場的熱潮。作為民族汽車的驕子,此次華晨大規模殺入戒備森嚴的歐洲,在為國人倍添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強烈地傳達出一個信號:中國汽車必將成為繼歐美、日韓汽車後的“第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