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質的最高階段是品牌。
“品牌不可能壇花一現,塑造一個國際性品牌,需要幾十年上百年去塑造。在這條路上,中國還有十分漫長的路要走。中國應當有長期的品牌戰略計劃。國家和企業要有一個十年二十品牌塑造計劃。用幾十年時間在國際市場上培育我們自己自主品牌車的國際品牌。為此,應當對中國現有的自主品牌企業進行戰略性重組,解決我們汽車生產的規模效應問題。否則,二十年以後,我們還是一個品牌都沒有!”
——聽到這些話時,我們也許會感到振聾發聵。
這是祁玉民在向國務院參事們彙報時,也是在北京2006國際車展期間同時舉行的國際汽車發展論壇上,反複地說過的一段話。關於“品牌塑造”的一段話。我們從中能夠聽到一種憂思。一種為民族汽車品牌的憂思。這時候,讓人感到,他的目光早已經投向了一個十分遙遠的地方……
那是什麼地方?
遙遠的地平線……
那裏有什麼?
中國的寶馬,中國的奔馳,中國的凱迪拉克……
這個夢想或許真的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我們卻不能沒有這樣的夢想。當這天晚上,中國入世五周年的前夜,做客中央電視台的華晨總裁祁玉民說,“我們要有我們民族轎車的國際品牌。現在我們還沒有,但我們應當努力去擁有。”這話說完以後幾個小時,鍾聲響了,中國入世五周年的時刻到來,中國汽車也在這一時刻正式駛離“保護期”——但一個命題,關於民族汽車品牌的一個命題,卻也在這一時刻無可辯駁地來到了我們麵前。
新聞三。
中華車整裝待發。
就在祁玉民做客中央台之後半個月,2006年12月24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報道了華晨首批3000輛中華轎車出口德國。隨後,全國各大媒體也都相繼作了報道。3000輛中華車從沈陽出發,從大連港駛離中國的海岸線,然後,渡海而去,在德國不來梅港登陸。
……
關於中華車的故事,我的記錄截止到了2006年年末。
當我在鍵盤上敲下最後一行字的時候,我的眼前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廣闊的海域一望無垠,海浪拍打著屬於古老歐洲的海岸線。遠洋輪上,中華車在渡海而去;而在它的身後,是古老的一片陸地——中國。
那裏是中華車的出生地,它的故鄉,它的故土。
當它踏浪而去、跨海而去的時候,它也把一段故事留在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誕生的艱難,成長的艱辛;它有過的輝煌,流過的淚水;它熱愛著的一切,留戀著的一切;它曾經經曆過的掙紮,曾經差點兒夭折了的生命;它起死回生的奇跡,它涅磐重生的喜悅……所有這一切,都隨著它遠去的身影,留給了熱愛著它的人們,留給熱愛著它的人們一份永恒的咀嚼和思考。
它留下的,是一個古老民族曾經有過的關於汽車的夢想。
它帶走的,仍舊是一個古老民族還將繼續的關於汽車的夢想。
第一稿2006.12.27-2007.3.31於惠靈頓
第二稿2007.4.6-2007.5.9於西安
第三稿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