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遄發(3 / 3)

待我把書露些封與他看,他或者教人來接去也不可知。(做露書、招手介)(小旦對外介)爹爹,孩兒在庵中難為靜觀殷勤款待,請他上船待孩兒麵謝一謝。(外不應介)(貼旦對老旦介)請師父上來。(老旦上船,外怒介)賤丫頭好打!我不曾分付,誰許你亂傳?叫家僮,回他上去,不許進艙。(末、醜推老旦上岸介)(老旦)小姐,小姐,你既深入侯門[侯門:公侯之門,深宅大院。]難見麵,莫怪我猛登彼岸不回頭。(徑下)(醜)呸!出門遇僧尼,百事不相宜。回他不肯去,直把我推得汗淋漓。(外)“翰林”二字的彩頭好!快開船。(醜開船下)(外)我兒,世間最無益的是這些尼姑,切不可與他親近。

[前腔]閨門蠹[蠹:音dù,據《說文》:“木中蟲。”],自古傳,三姑六婆尼最先。就是極正氣的,少不得開口就是募化。他說法吐金蓮[“說法吐金蓮”二句:“說法吐金蓮”意為講“法”時“口吐金蓮”,“談頸椎花霰”意為談“經”時“舌上生花”。口上說得天花亂墜,無非為了“募緣”而已。這兩句帶有諷刺意味。],談經墜花霰,無非募緣。若是那不正氣的,到人家走動,其禍還不可勝言。他向明鏡台前,手捏著牟尼一串[牟尼一串:指佛珠。清夏頌來《新樂府.佛無靈》:“口念阿彌陀,手數牟尼子。”],樹借菩提[菩提:“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年青時出家修行多年,終於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引來刺近牆邊。

我往後艙歇息。留春,好生伏事小姐,做些女工,不可推窗閑玩。正是莫把閑愁催老鬢,且將倦體付高眠。(先下,小旦頓足哭介)

[五供養犯]彌天積怨,怙恃[怙恃:讀音hùshì,指父母。典出《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深恩,變做仇冤。雖則是逆來當順受,也教人難免目睊睊[睊睊:讀音juànjuàn,側目而視狀。]。恨煞這紗窗一扇,硬隔著魯連書箭[魯連書箭:魯連即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戰國時齊國人。此處用“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故事。典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辱。喟然歎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從此天南北,誰與寄愁箋?堆積啼痕,淚珠成串!

[前腔](貼旦)勸娘行自遣,事已無成,徒費憂煎。休將其性命,斷送假姻緣。蒼天不管,人世上這些悲怨。空把衷腸瀝,訴與阿誰邊?可惜將半幅鮫綃,染成斑茜。

[江兒水](小旦)纖縷從前曳,情絲往後牽。怎能勾仙舟忽礙蓬萊淺,前途忽報迷烽燹[燹:音xiǎn,野火。烽燹指兵亂中縱火焚燒。],石尤一陣吹將轉[石尤:指石尤風,逆風﹑頂頭風。元伊世珍《琅嬛記》引《江湖紀聞》:傳說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篤。尤氏商人遠行不歸,妻石氏思念成疾,臨死歎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於此。今凡有商旅遠行,吾當作大風為天下婦人阻之。”後因稱逆風﹑頂頭風為“石尤風”。]?遂卻從前私願。寄語天邊:此際愁腸一片!

[前腔](貼旦)小姐,你休作無聊想,徒傷有盡年。縱教舟礙蓬萊淺,縱教前路迷烽燹,縱教風力從伊便,怎奈爹行不願!咫尺天邊,依舊愁腸一片。

天色晚了,小姐請去睡罷。

[尾聲](小旦)行來漸漸和他遠,平分得相思一半。(貼旦)我且疊起這忘憂高枕勸伊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