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和諧相處的技巧(中)

文明待人的技巧

讀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取經的故事。唐僧,真有其人,法名玄奘,今河南偃師縣人。在他的傳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年八歲,父坐於幾側口授孝經。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問其故。對曰:‘曾子聞師命避席,吾今奉慈訓,豈敢安坐。’父甚悅,知其必成。”

這裏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孔子的學生曾子,當老師同他講話時,他馬上離開坐位站起來,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另一個是玄奘聽到父親講述‘曾子避席’的故事後,也馬上離於座位站起來,表示學習曾子,尊敬父親。

曾子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玄奘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從他們兩人的事例,說明我國人民講禮貌由來已久,不僅要尊敬師長和父母,而且平輩之間也互相尊敬。“來而不往非禮也”,隻要求別人尊敬你,你不尊敬別人,這是不禮貌的。

待人講禮貌,可以概括為六個字:文雅、和氣、謙遜。

文雅,是指要學會日常生活中的見麵語、感謝語、告別語、招呼語等,諸如“您好、謝謝、再見、請多包涵、真對不起”之類的語言;文雅表現在行動中就是禮讓。

和氣,就是要心平氣和地同別人說話。要以理服人,不強詞奪理,不惡語傷人。在香港,政府推行“公務員禮規”,規定說話必須和氣,有禮節。警員在馬路上有權檢查人們的身份證,檢查完畢後,很客氣地說:“打攪了!”

承建商在工地板牆上寫著:“地盤施工,各位小心行走,不便之處,請諸君多多包涵。”

謙遜,就是要多用討論、商量的口吻說話,不盛氣淩人。我國封建時代的帝王“稱孤道寡”,不管他真實的用意如何,但形式上至少是一種謙詞。現在情況不同了,但“己稱謙,他稱恭”這一條還是很重要的。客人來了,應該熱情招呼:“您請坐!”送客時說一聲:“希望您一定再來!”在公共汽車上有人擋道,就說:“同誌,請讓一讓!這樣”一種謙遜的口氣,讓人樂於接受。而如果用命令的生硬口氣,往往會出現“頂牛”現象,有時還會鬧出意想不到的事情來呢!

孔於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沒有禮貌,怎麼做人呢!一個人需要有禮貌,這是做人的根本。在學校要對師長、同學有禮貌;在家裏要對父母、兄弟、姐妹有禮貌;在工作單位要對領導、同事有禮貌;在社會上要對他人、同誌有禮貌;在公共場合要扶老攜幼,“長者先,幼者後”。

禮貌,從實質上講,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以粗野的態度待人,不把人當人,也就是把自己置於非人的地位。

寬容待人的技巧

寬容,寬容是美好心性的代表,也是最需要加強的美德之一。事實上,樂觀、上進、寬容是分不開的。

眉間放一字“寬”,不但自己輕鬆自在,別人也舒服自然。

寬容是一種堅強,而不是軟弱。寬容要以退為進、積極地防禦。寬容所體現出來的退讓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無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寬容。寬容的最高境界是對眾人的憐憫。

在指責別人錯誤之前,首先就要尋找出一點甚至多個自己在這一問題上做得不夠或不對的地方。沒有一個錯誤和自己全然無關,至少沒有很好地指導和監督。

寬容就是在別人和自己意見不一致時也不要勉強。

從心理學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來由。任何的動機都有一定的誘因。了解對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們意見提出的基礎,就能夠設身處地,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夠契合對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消除阻礙和對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

每個同學都有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體會,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知識和體驗,積極吸取之間的精華。

寬容就是不計較,事情過了就算了。每個人都有錯誤,如果執著於其過去的錯誤,就會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於懷、放不開,限製了自己的思維,也限製了對方的發展。

即使是背叛,也並非不可容忍。能夠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也將以他堅強的心誌在氛圍中占據主動,以其威嚴更能夠給人以信心、動力,因而更能夠防止或減少背叛。

寬容也需要技巧。給一次機會並不是縱容,不是免除對方應該承擔的責任。任何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何人都要承擔各種各樣的後果。否則,對方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顯示出軟弱。

寬容也意味著對自己的寬容。

人需要善待自己。人需要對自己的原諒。

不要給自己被太重的包袱。因為我們的出發點就是讓自己快樂。

保持形象的技巧

從禮儀角度來說,學生應該適當注意自己的形象。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學生,形象就不重要。你每天都要麵對的是你的同學、老師。如果太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久而久之,會在別人的眼裏形成邋遢的“深刻”印象,而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而且,一旦形成不良的習慣,一時也難以改變。雖不至於像上班族那樣苛刻的要求自己,但隻要有條件,就應該使自己的外在形象利利索索、幹幹淨淨,不要有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