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人生在世,運用好“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做事靈活變通
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因在魯國得不到重用,實現不了他的政治理想,於是54歲時離開魯國,帶著弟子們遊說列國,其間到過宋、衛、陳、蔡、齊、曹、鄭、浦、葉、楚等國家,他“遁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過匡國時被匡人拘禁五日;過鄭時,被人形容為“累累若喪家之狗”。他一生跑來顛去,始終不被君王們重用,孔子歎息道:“尚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如東周乎!”經過了14年的周遊生涯,68歲的孔子回到了魯國。臨死之際他歌曰:“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這位“明知不可為‘而非要’為之”的孔子,一生四處碰壁,屢屢不被重用,原因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關鍵是他忽視了春秋時期社會的客觀環境,而他的“仁禮”之類的政治學說對於治世沒有什麼重要的作用。各國國王及諸侯希望的是一種能使國家迅速強大,足以稱霸天下的法術思想,而孔子的這種思想恰與君王們的想法背道而馳,所以像李悝、商鞅,包括後來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更契合君王諸侯們的想法,所以孔子屢屢碰壁也就不奇怪了。
一個人在事業上要取得成就、做出一定的貢獻,那就不能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頑固想法。既然不可為、無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早點覺悟,立即止步,這樣才不至於浪費你的時間、精力、感情,避免出現到了最後兩手空空的結局。
孔門弟子孟子和孔子有差不多的命運。他也曾力圖在當時的戰國推行他的政治學說“仁政”,可是當時各國國王都夢想著成為天下的霸主,實行“霸道之治”,孟子的“王道之治”根本就沒有市場。雖然各國國王都把他敬若上賓,可並不想采用他的政治學說,於是孟子也像孔子一樣感歎:“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最後也隻能和弟子們著書立說,以求其思想發揚光大。
人麵對社會,隻能去適應。太強的主觀能動性經常會迷失自己,以為憑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一切,包括社會環境和各種條件,就像人類盲目地想“改造自然”,最後卻毀壞了自然,使人類自己遭到更大的報複。這是荒謬可笑的,到頭來終會發現自己在整個社會麵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微小到如同地上的螞蟻。
當然,這個世界總是有一些自以為是的英雄人物,覺得自己天生是改造社會的人,天生是領袖人物,所以他們經常會做出一些常人不敢做的事情,當時當地似乎是成功了,但以曆史的眼光來說卻是大敗而歸。
統一了中國的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人,以為自己是天下的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居然幹出“焚書坑儒”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正所謂“不可為而為之”,而且又覺得比較成功,可他真正成功了麼?他的始皇乃至萬世的夢想,不過到了二世便土崩瓦解了,這能算是成功嗎?
仔細分析現實中那些在事業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味鑽牛角尖的人,會發現他們的一些共同特點。
1.這類人極其自以為是,甚至到了自負的地步
他們相信自己的想法、作為是極其正確的,既然自己的正確,那別人的就是錯誤,或者至少是有不足的地方。包括孔孟這樣的聖人,在論述自己的理論學說之時,也不忘記指責他人理論的錯誤或不足。孟子就曾對“霸道之治”提出嚴厲的批評。而秦始皇以及後來的“獨尊儒術”的漢武帝無非都是一意孤行地要堵上別人的嘴巴,其結果卻是適得其反。
某青年,一直相信自己是個文學創作的天才,從高中時期便迷戀於文學藝術,對其他的一切學科都以不屑的態度對待,數理化成績總是不及格。可是他的文學才能卻始終得不到承認,他的文學青年夢既辛酸又漫長。現如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卻依然筆耕不輟,自認為有一天會像卡夫卡一樣揚名世界,豈不知他這個四處碰壁的文學夢何時才能蘇醒?
2.這類人一廂情願,忽視周圍的客觀現實
認為自己正確,這本身無可厚非,但你那一套到底符不符合現實狀況呢?單憑主觀願望而死鑽牛角尖,必然是要四處碰壁的。
3.這類人不會靈活變通
《易經》有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意孤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費盡辛苦,卻一點效果也沒有,這個世界上沒有那種“隻注重過程,不注重結果”的人。既然沒有什麼結果,那還是及早變通為妙,不會變通者必然死路一條。
如果你在事業上屬於“明知不可為而為”的那類人,那你最好:
(1)換個角度考慮問題。當你鑽入牛角尖,越往前走越黑時,你首先應對你的選擇提出疑問:路線對嗎?方法對嗎?為什麼越來越窄?在此種情況下你可以假設一下:用另外一種方法,走另外一條路線,是不是會越走越明亮呢?
“司馬光砸缸”這個事例,實際上就不是從正常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當正常的救人方法達不到目的時,就需要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2)在前進途中小憩一下。你一意孤行於你的事業,就像石達開一意孤行,把軍隊領入死胡同。在人們紛紛勸你的時候,容易衝動的、聽不進人言的你,不妨找一個沒人的、僻靜的地方睡上一小覺,身體在休息,頭腦卻在活動。在靜靜的空氣中仔細品味一下你所做的一切有無價值、有無錯誤、有無缺陷……
湘軍將領曾國藩就是一個在繁忙中喜歡找地方靜一下的人。這樣做可以使一個人像局外人一樣來觀察、審視自己,可以使一個人熱烘烘、亂糟糟的頭腦冷靜下來。
(3)找一些有頭腦的人做你的軍師或朋友。這些人就像你的鎮靜劑,會使你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路上,少逗留片刻。
像劉邦身邊的蕭何、張良就是這樣的人,項羽身邊的範增也是這樣的人。隻可惜項羽並不太聽範增的話,使得老範增被活活氣死了,而項羽卻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路上越走越遠,終於送掉了自己的性命。領導要做領導的事提高領導效能最根本的辦法是領導要做領導的事。乍聽起來,這好像是不言自明的事,其實卻不然。實踐表明,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有許多領導常常“不務正業”,專幹別人幹的事。比如,本來屬於身邊工作人員的事,他卻代勞;本來分工由別的領導負責的事,他也包辦。這樣一來,盡管他“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累得焦頭爛額,但效能卻很低。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作出努力。
1.要善於自我約束
所謂自我約束主要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是要抓大事。領導要努力克製自己,盡量不為那些瑣碎的小事而浪費過多的精力,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自我約束的第二個意思是要求領導不直接幹預下級領導的工作。三國時期楊禹頁就主張“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南宋思想家陳亮也主張,對下級既然“與其位”,就應“勿奪其職”,領導要學會“操其要於上,而分其詳於下”。用今天通俗的話說,就是不要搶下級的活幹。因為那樣既浪費了自己的精力,又挫傷了下級的積極性,打亂了他們的工作部署,造成依賴、埋怨或對抗情緒,使他們沒有了主見和責任感,實在是費力不討好。
所以,領導一定要把自己約束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不幹預下一級別的事。當然各部門各崗位之間、上下級之間要互相幫助、密切協作,但是第一位的,應當先把自己的分內事幹好。
如果把自己的事放下不管,卻去幹別人的工作,這和現代的專業化的分工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不屬於自己職權範圍內的事不直接去管,這才是清醒的領導。清醒才能超脫,超脫使人更加清醒。
不插手別的領導和下級的工作,並不等於看到問題不聞不問,有建議可以提出來供大家參考。對於自己下級的下級,由於中間隔著一個領導層次,一般應約束自己不去直接幹預,看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啟發自己的直接下級去處理。
2.盡量排除不必要的工作
領導除了不要插手別人職權範圍內的工作,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還應在通常屬於自己的工作中再做精簡。也就是說,隻做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而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則應盡量排除,少做無效勞動。例如:彙報工作或作報告時,不必花費很多時間去背誦,以顯示自己的記憶力,要減少頭腦的儲存負擔,提高頭腦的處理功能;有些報告在會前發給大家,不必在會上宣讀,會上隻對報告進行討論;打電話能辦的事就不寫信,便條可以解決的就不寫長信;應該由下級提出的辦法便讓下級準備,不替下級思考問題;辦事前做好準備,搞好溝通,減少不必要的扯皮和誤工等等。對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也要綜合起來考慮,哪些先辦,哪些後辦;哪些要重點抓,哪些隻要過問一下就可以了;哪些事要專門去辦,哪些事可以合起來辦;哪些事用整時間辦,哪些事可以用零碎時間辦;哪些事必須按規定程序辦,哪些事可以用簡便易行的辦法辦等等。美國威斯汀豪斯電器公司前董事長兼總經理伯納姆是一位享有盛譽的管理專家。他在其名著《提高生產率》中提出,領導在處理任何工作時,首先要問自己,這件事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與別的工作合並?能不能用更簡便的東西代替?這樣一來,工作量就大大減少了,時間就節省了,效率就提高了,主動權也就操縱在了自己的手裏,不至於總讓人家牽著鼻子走。
3.要最大限度地向下級授權
一些領導之所以成天忙忙碌碌卻又幹不到點子上,其原因就是抓權太多。這些領導一方麵抱怨事情幹不過來,另一方麵又事無巨細,什麼事都要親自管。當下級把矛盾上交時,他便親自去處理那些本應由下級處理的問題,陷在事務圈子裏不能自拔。這種包攬各種權力於一身、唱“獨角戲”的做法,與現代領導的工作方式毫無共同之處。天津市有個著名的企業改革家就提出“分權而治,分級管理”,他平時隻抓9個人,即4位副廠長、2位顧問,加上計劃經營、質量管理2位科長和1位辦公室主任。這些人再把權力一層一層地分下去,工作起來效率很高。過去一上班,辦公室裏就擠滿了人;晚上又找到家裏請示工作,商量問題。現在廠長辦公室清靜了,廠長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籌劃長遠規劃和抓改革上,隻用少量的精力處理日常事務。這樣晚上就有了看書學習和休息的時間,可以不斷汲取新知識,獲得旺盛的精力。具體地講,授權有以下幾條好處:
(1)能夠減少領導的工作負擔,使之從瑣碎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騰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重要的、戰略性的、全局性的問題,更有效地進行決策和指揮。
(2)能夠增強下級的榮譽感和責任心,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其工作效率。
(3)有利於在工作實踐中培養和鍛煉幹部,增長幹部的才幹。
(4)能夠發揮下級的專長,彌補自己的不足。領導應當盡可能地把自己不擅長的工作,授權給在這方麵擅長的人去幹,以提高領導工作的質量。
(5)可以改善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使下級從等級服從、層層聽命的消極被動狀態,改變為合作共事、互相支持的積極主動狀態。不要過分仰仗權力
“仰仗”這個詞帶有貶義,意為依靠或憑借什麼東西來幹不好的事。其中,仰仗權力好像比仰仗別的東西更為叫人討厭。領導者擔負有實現企業目標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他被賦予一種強製別人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權力。它可以用作指示、指導,也可用以糾正過失。
雖然如此,但如果太仰仗權力,不管什麼事都采取強硬手段來壓製下屬,口口聲聲說:“我說這麼做就這麼做。”不厭其煩地一再向人們顯示自己的權力,則不能使下屬信服。
領導者應該認清的是,指責應該根據事實,就事論事,要具有充分的理由。而不應因為被賦予了權力、賦予了使人服從的權勢而濫用指責。把強製及使人服從的力量深藏不露才是最聰明的辦法。
部下能老實地接受指責當然最好,有些下屬非但不能接受,反而針鋒相對,此時有的領導就會火冒三丈,用“這是命令,一定要給我做到”的強製語氣來壓製對方。
聰明的領導不會這麼做,這是表現肚量的重要時機,改變指責方式是必要的,從權力的寶座上走下來,以一種交換意見的態度,和氣地解決問題,才是上策。
本來身為下屬的人,就算不受強製,也會有服從的心理,如果領導者用一種以上淩下的態度對待下屬,即使性格溫順的人也會產生反感。所以領導者不能借助權力壓人,靠本身的威信使人服從是最好的辦法。
不用考慮撤回成命是否有損威嚴,隻要能達到指責的目的就夠了。
話雖如此,但有些頑固、剛愎自用的下屬,見領導以一種友善的態度與他們交談,反而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勢。對這種下屬,當然不妨使用強製的手段。但一般情況下,大部分情形是不需要用壓製方法就可解決問題的。
權力是力量的源泉。但是當它用於責備時,隻會招來對方的反感,助長其反抗心理,使領導者失去依賴。這一點是握權在手的人都須注意的。
我們可以打一個形象的比方。假使一個人沒有獨立站立的能力,隻靠依靠身後的樹幹才不至於摔倒,而他卻還要抬起一隻腳來踢人,這不是很可惡也很可笑嗎?假如身後樹幹折斷的話,他必然應聲而倒。這時,即使旁邊有人,也會因為剛挨過他的一腳而不會過來攙扶他。
這根樹幹就是權力。領導者要自立,要以自己一貫的言行讓下屬信服。否則,一旦失去權力,你必會是人人鄙視的廢人。
權力並不是萬能的鑰匙,你不用多表現,大家也知道你是領導。如果你經常把權力當作羊倌兒手中的鞭子使用,就會像不可一世的秦朝統治者,不會收到好的結果,終受其累。
威信比權力更重要。放棄權力的使用,把精力放在建立威信上,也許效果會更好。聰明的領導人很少會像中國封建社會那些專製的皇帝一樣隨心所欲、世間萬物為已一人所驅使,更不會像舊社會封建官僚那樣做權力的奴隸,信奉權力至上。他們往往是在務實工作中,通過一點一滴,通過自己能力的施展,通過自己良好的品德風範,逐步建立自己的威信。
有了威信,大家才能信服你,你的計劃才能得到迅速的實施。這時,你具備了無形的感召力,你所做的決定會得到大家的一致擁護,大家會齊心協力按你的決定去做,大家也才會信任你。你的決定所帶來的良好效果會得到大家的一致稱讚,你的威信同時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不講方式地隨意使用你的權力,隻會使你失去威信、自信心下降,而學會巧妙地使用權力、建立你的領導威信,則會使你信心大增。大家對你的信任支持,是你開展工作的強大後盾。別做完美主義者不要等到所有的情況都具備都完美以後,才動手去做,那樣的話你可能一事無成。
在我們的周圍,你會發現一些人,他們才智過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錯,而且又非常勤奮,一工作起來常常什麼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們就是出不了什麼成果,眼看著在各方麵比他們差的人成果都十分顯著了,而他們卻依然默默無聞。
尋找這類人之所以遲遲不能成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的才華雖然說不上蓋世,但比起我們常人卻超出了一截,他們的腦筋也很靈光,工作也夠勤奮。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他有可能是個“完美主義者”。
你可能要問:“完美主義”不好麼?回答是:不好。如前所說,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績,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們缺少能力,而是他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意念與衝動。他們想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這當然是可取的,但他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是想使客觀條件和自己的能力也達到盡善盡美的完美程度然後才會去做。因而,這些人的人生始終處於一種等待的狀態之中。他們沒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們不想去做,而是他們一直在等待所有的條件成熟,因而沒有做,他們就在等待完美中度過了自己不夠完美的人生。
比如,他想寫一篇關於某一方麵的論文,他首先會在嚐試幾種、十幾種乃至幾十種方案之後才去動手寫論文。這麼做當然是好的,因為他可能在比較之中找到一種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開始寫的時候,他又會發現他選擇的那種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夠完美,多多少少還存在著一些錯誤和缺點。於是,他就將這種方案又重新擱置起來,繼續去尋找他認為的“絕對完美”的新方案,或者,將這一論文的選題又放下,又去想別的事情。實際上,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完美”的,他要尋找的這種東西是不可能存在的。這種人總是不願出現任何一種失誤,擔心因此而損害自己的名譽。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尋找的煩惱中度過,結果什麼事情也沒能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