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家境貧困,臨行前的路費,還是由二叔孫學成之妻程氏,將租給孫達成耕種的田地,押出其中兩畝多籌來的。
就這樣,帝象送走了從小在身邊陪伴自己五年的哥哥,自己的心也不時飄向了哥哥所去的海外。
孫眉到達檀香山後,與同鄉鄭強一同在華僑菜園做工,每月工資15元,他省吃儉用,每月還寄回10元給家裏。11個月後,孫眉又轉到夏威夷人設立的牧場做工。
令人驚訝的是,經過多年的打拚,孫眉最終有了“茂宜島王”之稱。
並且在孫中山以後為了革命事業而拚搏奮鬥的歲月當中,哥哥孫眉也曾經在物質以及精神上,給予了孫中山很大的支持和鼓勵。鑄造堅強性格
孫中山出生時,家中除了父母之外,還有祖母黃氏,大哥孫眉、姐姐妙茜,後來又有了妹妹秋綺。一家有六七口人要吃飯,可是家裏不但家底薄,而且勞動力也少。由於孫中山的父親孫達成結婚比較晚,生孩子也晚,到幼子孫中山出生時,孫達成已經53歲了,而到幼女孫秋綺出生時,孫達成已經是58歲的老人了。
在農村,尤其在家庭生活一直不寬裕,負擔較重的人家,一個男人到了五十多歲,已經算是人到老年了。可是,孫達成卻還要負擔一家六七口人的生活。
孫中山出生時,大哥孫眉隻有12歲,雖說可以幫助父母幹一些農活兒了,但還沒到支撐門戶的年紀,也沒有這樣的能力。家中的家底,家庭的勞動力結構,注定了孫中山幼年時代,隻能在貧困中度過。
為了生存,孫中山一家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勞動。母親除了操持家務,紡紗織布,供應一家人的衣物外,還要裹著小腳,下田幹農活兒。孫眉、孫妙茜、孫中山兄弟姐妹,無一例外地要幫父母幹活。
孫中山童年時代家境十分貧苦。像所有貧苦家孩子一樣,孫中山很小就開始承擔家庭的部分勞作,剛剛6歲,他就跟隨姐姐妙茜上山砍柴草、去塘邊撈水草喂豬,幹農活,十分勤勞。
年齡再大一些,又下田插秧、除草、打禾、放牛,有時還跟隨外祖父駕船出海捕魚取蠔。每年,孫中山要替人牧牛幾個月,換回用牛主的牛給孫家犁翻兩畝地的工價。
艱苦的生活,使孫中山親身體驗了當時社會廣大農民的悲慘境遇,了解了他們的願望和要求。他蒙矓地察覺出社會的不公平。盡管這樸素的覺悟還不免帶有幾分孩子的天真,但這卻是後來革命思想在他的身上紮根的土壤。
孫中山曾經對人說:“我所以要堅決革命的原因,是為了不願意讓中國農民的生活長此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
日本友人宮崎滔天曾問過孫中山:“你平均地權的思想是怎麼產生的?”
孫中山回答說:“我受了小時候境遇的刺激,感覺到在實際和道理上都很有必要提出這個問題。如果我不是生長在貧困農民家的孩子,說不定也許會忽視這個重大問題。”
由於長期參加勞動,孫中山從小就練就了一副好身體,也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勞儉樸的品性。
小時候的帝象,非常的勤勞懂事,經常會跟著姐姐一塊兒去下地幹活,為父母分一些負擔。
一天下午,帝象和9歲的妙茜到山上打柴。這五桂山上草木叢生,野花放香,活躍的山雀不停地唧唧喳喳,逗引著愛捉小鳥的帝象。
帝象打了幾捆柴,已到下午,肚子早餓得咕咕叫了。妙茜走近帝象放下柴捆說:“阿弟,看你累得滿身大汗,快歇息吧!”忙用衣襟給他擦汗。
“我不累。”帝象笑著說。
“今天打了這麼多柴,阿媽看到一定很高興。”阿姐笑著把帝象拖到山石上坐下,從圍兜裏掏出一個番薯,送到帝象手裏說:“你肚子早餓了,拿著吃吧。”
“阿姐,你常餓著肚子,把番薯省給我吃,我不餓,還是你自己吃吧!”帝象堅決地推回番薯。
阿姐看著懂事的阿弟,心疼地說道:“男仔用力多。你打了這麼多柴,肚子早空的咕咕叫了,快拿去吃吧。”
小帝象知道姐姐一片誠心,如果不吃,她又要像以前那樣,會急得哭起來。於是,帝象接過番薯,把它一掰兩半,自己留下小的,把大的一半遞給阿姐說:“我們都吃。”
“我不要,我真的不餓。”阿姐推辭著。帝象一聽,忙轉身從阿姐手中奪番薯,咬了一口,卻停著發愣了。
“阿弟,你在想什麼?”阿姐見帝象發愣,奇怪地問道。
帝象說:“村外的地裏,種的都是稻穀,村上人卻吃不上米飯,隻能天天吃番薯。而東家不種田,為什麼天天都能吃米飯?”
阿姐不假思索地回道:“人家說東家命好,有福氣。”
“不對!”帝象打斷阿姐的話,“不是窮人命不好。村上的人不應該這樣下去,而是應該有米飯吃,有鞋子穿!”
阿姐看著帝象擺出一副像大人說話的神氣,忍不住“噗”地笑了起來,問道:“你怎麼會想得這麼多呢?”
帝象堅定地說,“中國的老百姓不應該這麼困苦下去,孩子們應該有米飯吃。”
“哪有那麼多米飯?你還是快把番薯吃了吧。”阿姐笑著催促著帝象。
帝象吃了一口番薯,又自言自語道:“應該想,會有那麼一天,窮苦人能有米飯吃的。”
孫中山小時候,由於家裏窮,大米太貴。所以,他很少吃大米飯。一年到頭,都是以番薯為主食,而且經常連番薯都吃不飽挨餓,對於童年時代的孫中山來說,是家常便飯。
孫中山是和窮人孩子一起長大的。所以,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體會到了底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封建壓迫以及種種不平等的遭遇。
這種環境,使孫中山對勞動人民的痛苦,有著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從而對他後來革命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孫中山一直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這樣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由個人經曆推演到對一個民族命運的思考,正是革命家應有的胸懷。
正是童年艱苦的生活,對孫中山以後的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