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機智的少年(2)(1 / 3)

懂事機智的少年(2)

首先,家庭的困苦,生活的艱難,使孫中山有著強烈的改變人生境況的願望。1890年,他上書鄭藻如時開篇就說:“某今年二十有四矣。生而貧”。

後來在與日本人宮崎滔天談話時,孫中山曾經說道:“當我到達獨自能夠思索的時候,在我腦海中,首先發生疑問,就是我自己的境遇,亦即我是否將一輩子在此種境遇不可,以及怎樣才能脫離這種境遇的問題!”

其次,這種生活經曆,也使他能夠理解人民群眾的處境與願望,能夠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能夠麵向人民群眾思考問題。他曾經多次和宋慶齡談到,他從幼年時起,就由自己的境遇想到“中國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這樣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

正是有著童年艱難生活的經曆,才使他對貧苦民眾,尤其是農民的境遇,有著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因此,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就成了他終生奮鬥的目標。

幼時的孫中山活潑好動。他性格堅強,好打抱不平。

1874年,翠亨村搬來了一戶賣豆腐的人家。這戶人家的主人名叫“亞秀”,又專以賣豆腐為生,所以人稱“豆腐秀”。他們夫妻忠厚老實,做的是小本生意,待人格外和氣。

不過,他們有兩個10多歲的兒子,十分頑皮。小哥倆經常以大欺小,合夥欺負村裏的小孩。那時,年紀才七八歲的孫中山,自然也是他們哥倆欺負的對象。他們經常在暗地裏,用彈弓裝上石子彈射孫中山。每次被彈射後,孫中山都忍著疼痛去追趕,但那哥倆年紀比孫中山大,跑得也比孫中山快,所以,每次孫中山都氣得直跺腳。

有一回,那哥倆又故伎重演,用彈弓欺負孫中山。遭彈弓射後,孫中山忍無可忍,順手撿起一大石頭奮起直追,一直追到豆腐店,氣急之餘,孫中山掄起石頭砸向豆腐店裏正在煮豆漿的大鐵鍋上。

“咚!”的一聲,鐵鍋應聲開了一個大口子,滾開的豆漿汩汩地湧了出來。“豆腐秀”全家大驚失色,他們看著雙目圓睜、怒氣衝衝的孫中山,不知所措。

過了一會兒,才定住神,拉起孫中山就往孫中山家走去,要和他父母論理。到了孫家,豆腐秀大喊大叫,要孫達成夫妻管好自己的兒子,並要求賠償損失。

孫中山據理力爭,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豆腐秀本來知道自己的兒子頑皮,經孫中山一番說明,更讓他理虧詞窮,隻好回家將自己的兩個兒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頓。從此,豆腐秀的兩個兒子,再也不敢欺負村裏的孩子了。

由於孫中山秉性耿直、倔強,像一塊石頭一樣,又加上石頭砸鍋的事。所以,村裏的孩子們,就給孫中山起了一個綽號“石頭仔”。

孫中山不僅秉性耿直,而且善良仗義。

孫中山從小就好打抱不平。每當遇見兩個小孩打架,或者看哪個小孩受欺負,孫中山總要走上前勸說製止,說明道理,伸張正義。從小就有誌向

盡管腳上沒有鞋穿,肚裏隻有番薯,但是童年的孫中山還是有許多開心的時光。

孫中山經常和村裏的孩子一起下河摸魚,上岸嬉戲。男孩子最喜歡的莫過於玩打仗遊戲,每當這個時候,孫中山都是主動擔當首領。

廣東由於天高皇帝遠的地理位置,有三合會等反清幫會的長期活動,民間對於清朝統治一直不滿,大家對反清的活動和言論都持默許的態度。

這種生活氣氛使孫中山從小就萌發了反清意識,而清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又強化了他的這種意識。

洪門三合會,據說是著名反清複明組織洪門天地會在廣東地區的一個分支,以“反清複明”為宗旨。因明朝君主朱元璋年號“洪武”,故取其“洪”字,名為“洪門”。“洪”字三點水,因此不同社團“兄弟”,均以三點水“兄弟”相稱。

洪門三合會原為反清複明的秘密結社,洪門子弟曾策劃旨在推翻滿清政府的多次起義,並在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作過貢獻。

孫中山空閑的時候常到武館看三合會練武,與小夥伴們玩打仗的遊戲。孫中山非常好學,喜歡聽老人講太平天國反清的革命故事。

在翠亨村有一位曾經跟隨洪秀全打過清軍的太平軍老將士,名叫馮爽觀。這位老人曾經跟隨洪秀全轉戰南北。太平天國失敗後,老人幾經輾轉,回到故裏。

大人們不大敢接近他,他早晚在孫家住屋前的榕樹下乘涼,孩子們卻喜歡聽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講太平軍的故事。

講故事的時候,一般都是在晚上,老人一邊搖著扇子,一邊眉飛色舞地、繪聲繪色地講天王洪秀全,講金田起義,講太平軍定都天京、西征、北伐,講太平軍大破清軍江南江北大營,講李秀成大破洋槍隊以及石達開逼得曾國藩要投水自殺,也講太平軍失敗的悲壯故事。

每當這時,孫中山總是一聲不響地拿個小凳子,靜靜地坐在老人身邊,聚精會神地聽老人講。孩子們聽得個個歡天喜地,抓耳撓腮,而聽得最入神的當數小孫中山了。

孫中山每每聽得出神,對洪秀全很是敬慕,有一次情不自禁地說:“洪秀全滅了滿清就好了!”

作為太平天國的理論基礎,洪秀全在1845年至1846年間,寫出《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和《原道救世歌》,宣傳了樸素的平等觀念和消滅“閻羅妖”的革命思想,其中也表達了洪秀全的滅清思想。

那位前太平軍老人也十分喜歡這位器宇不凡的孩子,常說小帝象長得像洪秀全,摸著孫中山的頭,說道:“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呀!”

馮爽觀希望他長大以後也當洪秀全,推翻清王朝。因此,翠亨村的孩子們都稱孫中山為洪秀全。

孫中山心裏很崇敬洪秀全,聽了這話他便以“洪秀全第二”自勉,思考著消除天下不平事,開始為一種不太清晰的理想做準備。

老人一句平常話,點燃了孫中山與不合理、不公平社會進行抗爭的火焰,影響了他的一生。

從此以後,翠亨村的孩子玩打仗遊戲,就不隻是官兵捉強盜,還有太平軍打清兵。孫中山自然是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

時間長了,大人們也知道了小孫中山的這個綽號。

孩子們玩到傍晚時還不回家,於是家長們都猜測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跟“洪秀全”打仗玩了?可見,當時村裏的大人們都知道小孫中山“洪秀全第二”的大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