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剛剛消失,溫和的陽光射進了茅屋。坐在床沿的孫達成長歎一聲:“我孫達成已窮得叮當響了,又添一張嘴,這日子可怎麼過啊。”
他上有80歲的老母;中有纏著小腳,不能下地勞動的妻子和孤寡的弟媳;下有幾個未成年的兒女,最大的兒子阿眉也才12歲。
全家僅靠他佃耕村邊的幾畝地,另兼做鞋匠和更夫掙錢度日。終日辛勤勞動,但是所得甚少,一家人的生活還是十分貧苦。
忠厚慈祥的妻子楊氏,麵對憂慮的丈夫,懷抱著嬰兒笑著說:“你看這娃生得一副福相,就像他出世前我夢到的北帝菩薩一樣。這娃日後會有出息的。你快給他起個名字吧!”
孫達成看看剛臨世的小兒子答道:“我苦得不識字,又能起個什麼好名字呢?”
楊氏很有主見地說:“托北帝菩薩的福,就叫“帝象”吧!”
孫中山的母親,平日信奉當地人普遍崇祀之神祇“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因此,生下孫眉和孫中山之後,還沒等兩個兒子滿月,就讓他們拜“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為“契爺”,長子取名“帝眉”,幼子取名“帝象”,以求神明保佑,健康成長。
另一種說法,說是因為孫中山的母親平日崇奉關帝,生平信佛,於是給他取名“帝象”,希望他將來像關帝一樣。
1876年,孫中山啟蒙讀書的時候,塾師為他取名“文”,這是孫中山的正式名字。也有人說,這個名字是他父親給他取的學名。
1883年底,孫中山在香港拔萃書室讀書時,取號“日新”,這是從《大學》中的“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取義的。
後來,他的國學老師區鳳墀為其改號“逸仙”,逸仙是日新的粵語諧音,孫中山與西方人交往時,一般都用這個名字;所以,西方學者至今仍然稱孫中山為孫逸仙。
孫中山,這個名字的來由很有趣。1897年,孫中山在日本進行秘密革命活動時,有一次他去住旅館,一位掩護他的日本友人平山周陪他一起去。
在登記姓名時,平山周想起剛剛經過的日比穀中山侯爵的府邸,就信筆代替孫中山在旅館登記簿姓氏欄中,寫下了“中山”兩字,還沒來得及寫名,孫中山就搶過筆去,在“中山”兩字之後加上一個“樵”字,作為他的名字。並對平山周說:“這‘中山樵’就是‘中國之山樵’的意思。”
後來,1903年8月,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滔天新出版的《三十三年落花夢》,編譯成《孫逸仙》一書時,因為他那時的日語水平有限,就貿然將中山作為孫逸仙的名。從此,孫中山一名就流傳開來,一呼百應,習慣成自然。
孫中山,這一名字也就定了型。而孫先生也默認了這一名字。所以,辛亥革命之後,中國人一般稱他為孫中山。此外,孫中山在革命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化名。
孫家第三個孩子的出世,使他們那間破爛的小屋越來越擁擠,吃食也越來越緊張,一年到頭全家都以番薯糊口。
生活的前景越來越暗淡,沉重的負擔就如同那間屋子一樣使他們感覺到窒息。
五年後,孫達成夫婦又迎來他們的女兒秋綺,也是他們最後一個孩子。加上祖母黃氏,孫家一共七口人,使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艱難。
一個中午,一大群孩子們正在村邊上玩耍著,這個時候突然聽到有一個聲音呼喚著:“帝象,帝象!”
一個5歲的男孩戀戀不舍的離開了他的同伴,向著家的方向跑去。
1871年,孫中山剛剛5歲,長的濃眉大眼,機智健壯。他跑到家門口,看到母親正站在門前的榕樹下笑吟吟的望著自己。
“媽,喊我做什麼?人家正玩得高興呢?”
媽媽笑著說道:“快進屋,看看誰來啦!”
帝象大步跨進了屋子裏,不由發出一陣歡呼:“舅舅!”
孫中山的舅舅楊文納很早就去了檀香山,一直在那裏謀求發展,很少回來的。當時,帝象一頭紮進了舅舅的懷裏,與站在一旁的哥哥孫眉好奇的向舅舅問這問那。
一連串的問題,弄的舅舅來不及回答,隻好一邊笑著,一邊點頭。
隨後進來的媽媽笑著叫道:“這次舅舅回來,要多住些日子,你們就不要纏著舅舅了,讓舅舅好好休息休息。”
帝象跟哥哥孫眉這才一起走出了屋子,哥哥孫眉卻是有些憂愁地對弟弟說:“我跟媽媽說了,這回要跟舅舅一起去檀香山,不知道爸爸能不能答應。”
帝象說:“去求求爸爸,他會答應的。”
但是兩個人心中都很清楚,也明白,翠亨村的好多人都去了南洋,但爸爸卻偏偏一直不讓已經16歲,長的身強體壯的哥哥外出謀求發展。
站在門前的大榕樹下,帝象看著哥哥焦急而又憂愁,又帶著希望的麵孔。小小的他雖然隻有5歲,卻十分懂事。
父親是一個嚴肅勤儉的老人,日夜操勞,從不抱怨。在他3歲的時候,父親為了維持艱難的家庭,讓哥哥去地主家做長工,吃盡了苦頭。
帝象知道,正是因為有了自己,家中的生活才過的更加的辛苦了。他從小就沒有鞋子穿,常常都是赤腳走路。
帝象經常吃不到米飯,番薯是他的主食。經常隨著姐姐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幹農活。
他不僅同情哥哥,支持哥哥,同時也對舅舅做工的檀香山充滿了好奇與幻想。
最終,帝象鼓起了勇氣去找爸爸。可是爸爸不但沒有同意,而且還大聲的嗬斥,不要管那麼多事,嚇的帝象趕忙走開了。
不遠處的哥哥也同樣聽到爸爸否定的回答,不禁失落地默默走出了家門。
看著哥哥沮喪失落的身影,帝象也是一陣難過,難道這就是貧困農家孩子的命運嗎?
下午,吃過飯後,他再次鼓起了勇氣,但是這一次他走向的卻是舅舅。
小小的帝象明白家庭的艱難以及對哥哥的同情,讓舅舅覺得他十分懂事、可愛。
於是,那天晚上,舅舅、媽媽還有爸爸進行了一次徹夜的長談。
也正是這一次徹夜的長談不僅決定了日後哥哥孫眉的命運,也同時改變了孫中山的命運。
第二天,爸爸終於答應了哥哥的請求,同意他跟隨舅舅一起去檀香山闖蕩。孫眉知道後,抱起5歲的弟弟歡快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