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敏善戰(1)(1 / 2)

機敏善戰(1)

戰爭是簡單、幹脆和無情的,因此需要一個既簡單又無情的人把戰爭進行到底。——巴頓巴頓機敏善戰指揮“火炬”西線特遣隊

1942年11月7日,當時夕陽西下,餘暉滿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還在世界燃燒,世界正在盼望美國軍隊的早日加入。

這時,摩洛哥的人們從無線電廣播裏收聽到一句不斷重複的暗語:“羅伯特到來!”

這是英國廣播公司對被軸心國占領的國家的廣播中都經常穿插的一種簡短的訊號。

當然一般人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密語方式,他在告知這些國家的地下反納粹武裝,準備迎接預定的作戰計劃。

摩洛哥原是法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法國向德國法西斯倒戈投降,摩洛哥接受了法、德雙重的“和平”統治。

現在,羅伯特要來解放這片土地了。

那些摩洛哥地下武裝成員紛紛猜測,電波裏代號“羅伯特”究竟是誰呢?

羅伯特,其實就是巴頓,同時,也是同盟國秘密擬訂的“火炬”作戰計劃的代號。

“火炬”計劃的目的是派出一支特遣部隊在北非登陸,建立一個戰略據點,為今後反法西斯的大反攻作準備。

“火炬”作戰計劃的醞釀和籌劃經曆了近半年時間。

“火炬”計劃的登陸地點選定在法屬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這方麵,英美分歧較少。

但在具體登陸地點上,雙方卻各執己見。

英方主張部隊應全部在地中海沿岸登陸,迅速搶占突尼斯,美方則堅決主張在卡薩布蘭卡登陸。

經過激烈討論,最後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雙方決定分三路在法屬北非登陸。

巴頓指揮西線特遣部隊,由美國本土出發,橫渡大西洋,在卡薩布蘭卡登陸,弗雷登道爾指揮中線特遣部隊,在奧蘭登陸,賴德指揮東線特遣部隊,在阿爾及爾登陸。

3支隊伍,隻有巴頓的這支特遣部隊,沒有一個英國人,全部是美國人,而且兵員輸送也要靠自己。

不僅如此,巴頓所麵臨的敵人,將有20萬人,而他自己隻有4萬人,為此,他需要好好謀劃一下,特別是要和運送自己隊伍的海軍將領進行商議。

海軍少將亨利·休伊特的個性同巴頓截然相反,巴頓火氣旺盛,容易發怒,可謂非常情緒化的人物,而休伊特則溫文爾雅,審慎得甚至有些遲鈍。

休伊特慢條斯理的勁頭,讓巴頓十分反感。海軍少將手下的那班參謀,又不斷地插話,翻來覆去地強調遠征的不利因素,更讓巴頓怒不可遏。

巴頓一向是蔑視困難的,對其他軍種為完成支援任務所麵臨的困難,他從來都是過低估計的。

此時此刻,巴頓把海軍的正當擔憂當成了一種破壞,他漸漸地失去了耐心,開始大發脾氣,協商不歡而散。

休伊特將軍找到海軍金上將,金上將立刻將此事向馬歇爾彙報,正式要求撤換巴頓。

馬歇爾隻好向休伊特和金上將作了解釋,他保證,巴頓的脾氣絕不會影響軍事行動,相反倒會有助於戰役的勝利。

最後,馬歇爾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認為,對於“火炬”戰役來說,巴頓是不可或缺的。

休伊特是個能顧全大局的人,他勉強同意與巴頓繼續合作。在合作中,兩人增進了了解,配合日益默契。

雙方取長補短,一對冤家成了真摯的朋友。最終使這次史無前例的遠征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在這段插曲之後,“火炬”計劃也進入了最後階段。現在,弓成滿月,箭已上弦,就等著“火炬”燃燒的那一天了。

想到自己馬上就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率軍出征的第一位將軍,巴頓心中充滿了喜悅。

巴頓希望這是一次激烈的戰爭,希望每一個從戰場退下來的人,都覺得這是一場難得的經曆。

可以說巴頓一生中最想要的,就是領導一群人打一場艱苦卓絕的大仗,看起來,這個機會來了。

如今巴頓已經56歲,這是一個使人擁有鎮定心態的年紀。巴頓覺得,死亡像羽毛一樣輕,而勇敢的名譽卻重如泰山。

出發之前,巴頓做好了一切必要的準備,他去晉見了總統、拜訪了陸軍部長史汀生和參謀長馬歇爾將軍。

10月21日,巴頓趕到沃爾特·裏德醫院,向老將軍潘興辭行。

臨告別時,潘興祝福巴頓一帆風順,取得勝利。想到與老將軍之別也許是一去不複返了,剛強的人也不禁黯然神傷。

這個世界上,讓巴頓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比阿特莉絲了。

但是,戰爭這個怪物,卻會搗毀人的家園,拆散人們的家庭,破壞別人的幸福。

此刻的巴頓,深深地感到和平的珍貴。

現在,為了保住眾多的家庭及其幸福的日子免遭破壞,也為了比阿特莉絲,巴頓就要拿起武器去消滅戰爭了。

為了做好奮戰到底的打算,巴頓還專門準備了一封給自己妻子的信,交給了自己的表哥。以備萬一自己陣亡了,好由表哥轉交給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