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看摩羅如何理解作家(2 / 3)

可惜,今天的摩羅已經去《如何理解作家》中的摩羅遠矣!在空洞而淺薄的《中國站起來》中,他基本拋下那些他過去認為作家該秉承的良心和立場,慣有的主題如弱者、正義、自由、個人權利等不複存在,有的隻是盲目反對西方的嘶叫和呐喊,以及打了雞血式的民族主義衝動。聽一位編輯朋友講,在未來的幾年裏,摩羅還會出版更多的“站起來”式的書。如此看來,類似《孤獨的巴金》這樣的舊作必然成為摩羅的絕響,作為一個讀者來說,除了一歎,也不能說什麼了。

當曆史可以被觀看……在攝影術誕生以前,人們主要是通過文字的記述去了解曆史,最多還可以通過雕塑、建築、繪畫包括出土的實物等等去觸摸和感知過去。攝影術的發明,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看待曆史的方式,從此,曆史由被回憶、被敘述,變成了可以被觀看的。某些曆史的場景,因為有了照片的紀錄,變得更直觀,也更確定了。攝影術對曆史敘述的這種劃時代的改變,恐怕是一百六十多年前,那個叫達蓋爾的法國人不慎打碎了一支溫度計、意外發明銀版顯影時也沒有想到的吧。

與文字的敘述不同,照片所定格的曆史,是直觀而全息的。說它是直觀的,這不難理解,說它“全息”,是借用了“全息論”的說法,即“機體的每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縮影,貯存著整個物像的全部信息”,是從社會學的意義上所做的一種類比。有時候一幅照片就像是社會機體的一個切片,所承載的信息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這裏有一張拍攝於二十世紀初的照片,是煙台一祖孫三代的合影。照片在拍攝的時候,明顯地經過了導演與擺布,人物麵前的案幾上左右兩邊分別放著代表新式生活的煤油燈和鬧鍾,中間則擺著水煙袋、紫砂壺和一對青花小碗,想來主人家中但凡有點時髦或有些“品位”的什物想必都擺到了麵前的桌子上。在經過了差不多一個世紀之後再來看這張照片,我們分明要感謝那位精心的“擺布者”了,正是由於他的導演與擺布,讓今天的我們更多地看到了一個世紀以前煙台民眾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細節。應《老照片》之邀解讀這張照片的社會民俗專家,則從放置在桌子上的那盞新式的煤油燈,進而聯想到美孚石油公司為傾銷自己的產品在當時所采取的種種舉措,從中讀到了更多的東西……有時照片裏毫不起眼的一什一物,都有可能成為那個時代經濟發展、中外交往和社會變遷的有力佐證。

如果說,上麵這張照片是由於刻意的布置,才保留了諸多的社會信息的話,那麼接下來的這幅照片,卻完全是不自覺地、於不經意間留住了豐富的信息。這是一幅一九六二年河北蔚縣白樂公社全體幹部的合影。以筆者粗略的觀察,這張普通的合影,至少留住了以下的信息:

一、那時的政府機構十分精簡,全公社(相當於現在的鄉鎮)隻有十三名幹部;

二、他們身後的辦公場所簡陋得很,老舊的房屋幾近破敗,連窗格上貼得也是舊式的窗紙;

三、院子裏種著蔬菜,可見工作之餘,幹部們那時還要開荒種地,以貼補生計;

四、國家還沒有完全從困難時期走出來,照片上的人普遍較瘦,且麵有菜色;

五、那時的基層幹部年齡都差不多,除一人年齡較大一些外,大都在二三十歲之間;

六、從身後的標語看,雖然處在困難時期,經濟凋敝,但稅收似乎並未放鬆;

七、留分頭、穿中山服是那時的時尚;

八、從照片的題款可知,當時很流行使用簡化字,可見大陸這邊一再簡化漢字,是有相當的社會基礎的……

之所以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拍下這張照片,向《老照片》提供照片的作者並沒有說明,不過揣其緣由,不外是其中有人可能要調離,臨走前拍一張合影,以為紀念,也可能碰巧照相館的師傅走村串鄉拍照時被臨時招呼過來,拍下了這張合影,完全是一種很隨機的行為。拍攝者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也沒想那麼多,看看人站齊了,表情端正了,便隨手完成了又一次職業性的動作。然而隨著相機快門的定格,一九六〇年代中國北方農村基層政權署所與官員的狀貌,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到習俗的諸多信息,卻不動聲色地留在了底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