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插隊四十年紀(3 / 3)

我在神岺過了兩個年,才知那是天天喝酒的時節。從小年二十九到正月十五,要想喝酒,總能找到人家。拜謁父母,走親訪友,要找能喝的陪酒,我便成為首選的對象。

冬日冰點以下,就個炭盆,燉上狗肉,從中午到夜晚,劃拳行令,輪番上場,倒下醒酒再上,酒吐桌下狗也醉。那種情景,我已是個純粹的農民。

依仗那些年打下的酒基礎,後來我在從業的過程中,走南闖北,以酒風正、酒量佳待人交友,得到的褒獎都是:你不是上海人。

八、“看到女麻子都喜歡”

剛下農村時,我們這些十六七歲的少年男女,對異性沒有好奇,有的隻是戒備。即使步入青春期,受大環境的影響,也多表露害羞壓抑。

田間地頭,挖渠修路,上山砍柴,水庫工地,與農民的交流,成了我們這些無知少年對兩性和生理知識的啟蒙。休工時男人們抽上一袋黃煙,話匣子離不開:造房子、娶媳婦、家長裏短。而兩性話題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偷人”:專指已婚婦女和外人好上了,具有濃烈的男尊女卑。“破壞軍婚”是彼時農村發生比例較高的案件,多處極刑——槍斃。農村的男孩子能去當兵是那個年代最好的唯一出路,他們大多匆匆完婚,穿上軍裝。一是為少出聘金,二是隨長輩願望。而長短兩三年的兵役期,探親的機遇很少。於是乎,好事的男人就會乘虛而入,如此鋌而走險,自食惡果背上個吃槍子的死鬼也就罷了。但卻有不少女子,丈夫當兵去,她們守不住,主動去勾引男子,製造的冤魂亦不在少數。

起初我們聞聽赤裸裸的兩性語言,多會離開,日積月累,也就習以為常了。農村的少女未婚時,著衣裳再舊再破不能露肉,成婚生孩子後,在眾人麵前,袒胸露懷,也不遮掩。鄉下沒有嫁不出去的女子,卻有永遠娶不進妻的單身漢。鰥夫寡婦最為可憐,總是眾人的笑柄。最最可悲的是父係母係堂表兄妹之間近親婚姻,所謂親上加親的愚昧,造就了不少低能弱智人口。

年複一年,知青的兩性世界有所展示。耐不住寂寞的,兩人住在一起同居。頂不住艱苦環境,經不起農村有為青年進攻的女孩,隨人為婦。鮮有知青男孩找農家女孩成親的實例。

冬季興修水庫的工地,清一色的精壯男子日夜勞作。忽見一位女子挑著擔蘿卜送來工地,大家不約而同地停下手頭活,兩眼齊刷刷地盯著她。我一看是個麻臉女子,但是眾人仍然沒有恢複幹活的跡象,倏忽一句“看到女麻子都喜歡”,引來了發自男人心脾的奸笑。

九、回家的路

我們集體戶的一位女孩,在下鄉的第二年作出了一件讓知青們感到震驚的舉動,以血書“紮根農村一輩子”表決心,引來了公社“五七”大軍辦公室的表彰。不久她就入了黨,成為知青學習的榜樣,此事知青們多猜測、質疑。可是沒過一年,她卻以胃竇炎為由,第一個辦了病退返城。這無疑給知青群體本就驛動的心,注入了諸多紛雜的謀略與企圖。

沒有多久,小小的五人集體戶,陸續創造了截然不同離走的路徑。一位性格內向瘦弱的男孩,其母親為了他,從上海工廠自願遷往江西蓮花縣的協辦廠,以此解決兒子一起入廠的要求。這是我最為感動和羨慕的離走。母愛的博大無私永恒閃爍,它也又一次觸痛了我的心。另一位與我關係較好的男孩,走上了棄農從戎的路,這是一條知青離開所選較多的路。多年後他在一家國營外貿公司從事黨務工作,算是群體中的幸運者。還有一位女孩,憑著聰慧善交的能力,去了公社中學教初中語文,也算是尋找到一條擺脫困境的路。日後返城她去了工商銀行,現早已內退,日子還算不錯。

六年後我成了集體戶的唯一留守者。

同來的腳步何等一致,而離開的路徑各自不同。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五人中的兩位偶有聯係,也是多年未見。而另兩位,自從離開神岺村就從未謀麵,想來總是殊途同歸,回到了這個紛繁的大都市。無論在哪個角落,生存尚會有艱難,我都祝福他們。但是我們不該忘記贛東鄉間長眠三十餘年的三位女知青同胞,無助無意無知間,生命被掠奪。一位因暴雨當晚執意要從公社趕回生產隊後受涼引致白喉病故去,另兩位則因吃南瓜加入過量糖精片而中毒身亡。

十、最後的留守與返城

進入一九七八年,時局已變。那年的十月,雲南的上萬知青,有北京、上海、重慶、昆明的……在昆明集體絕食臥軌。這“揭竿而起”的行動,驚動了“朝廷”。聽說建國時的封疆大吏“王胡子”,親自赴滇平息事態並深入知青集中的駐地了解實情。

尚存的留守知青與家長親友們奔走相告,到處打探來自北京的消息。囿於社會民心對那場知青運動的不解與同情,各方推力終始“政策與策略是黨的生命”作出了知青返城的號令,時間應是一九七八年歲末。誰是最後的決策者,我們自然不得而知。那一刻,天南地北的知青都哭了,為自己,為父母,還是為國家的命運。

陽春三月,又是同樣的時節,整整九年十個年頭,我從上海去贛辦理返城手續。不知何故,此時油然而起的是一種眷戀,長於斯,煉於斯,苦於斯,自少年而成人。

就是這片土地,讓我懂得了社會、甘苦、做人、為人、處世,或許它就是人生的財富。

我再次爬上拖拉機,帶著僅有的家當——樟木箱,緩緩地遠去時,我的眼睛濕潤了。蛙鳴蟬噥,牛哞狗吠,一起在腦際交響。而我的眼前浮現出的紅花紫、油菜黃、杜鵑紅交織成色彩斑瀾的美麗景象……

二十五年後,當我再次踏上那片土地時,是為了籌建南昌分行而去。聽說我曾在臨川插隊九年,江西的人們給了我很多幫助。現在那間分行小有建樹,也算是一種情懷與寄托。

尾聲

四十年後的此時,我對那九年曾經擁有過的插隊生涯,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思緒萬千……存與亡、愛與恨、利與弊已無意義,對於那場特定曆史條件下的運動早有評判。今天世界各國政府對於菲利普斯曲線基本原理的核心——就業,高度重視,備感壓力。而那一場偉人製造的運動,權作為下鄉也是就業的解釋,不無道理。作為親身經曆的我,隻求真實地記錄表達自己及同曆人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