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6月,朝廷終於忍耐不住,下達了一道死命令:著李鴻章速赴天京,不得遲疑。
李鴻章在征得了曾國藩的同意後,決定西行,率兵助攻天京。不過,為了讓曾國荃明白他並非故意來搶功,便寫了一封信給曾國荃。
這信中就兩層意思:我不得不動身。但我會慢慢地動身。
這對曾國荃部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曾國荃召集部下開會。
他青鐵著臉,左臉上的傷疤正結著痂。他說:現在請各位看一樣東西。說罷,將李鴻章的來信“傳示諸將”。
眾人麵有慍色。
曾國荃問:他人至矣,艱苦二年以與人邪?
眾將道:願盡死力。
拚命一搏,成了各位大大小小將官們的堅強決心。貴州人朱洪章獻出了敢死計:把死士送至城牆下挖地道。
要想進城,隻有炸開缺口,要想早點炸開缺口,就隻能在城牆底下施工。這跟“熔鏈”是一回事。
別無選擇,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下,朱洪章率領的施工隊終於推進到了城牆下。這引起城內極大的恐懼。朱洪章施工隊成了重點打擊對象,同時,也成了曾國荃部保護的重點。
為了讓朱洪章部順利施工,曾國荃製造出很多假象,派人四處挖地道。
此時,城內太平軍作戰兵力隻有一萬多人,真正派得上用場的隻有六千多人。而湘軍已占據了天堡城這樣的高處,炮彈如雨,壓製著城牆上的反擊。
在朱洪章提出就近挖地道的當天,也就是同治三年六月一日,洪秀全死了。臨死前,他還非常幽默地說:“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領取天兵,保固天京。”
李秀成接到這一消息,立即擁戴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
洪秀全對於廣西老兵來說,是一道強大的精神支柱。他死了,瞬間如潰敗的堤防,擊碎了天國人的夢。
一條巨大的地道裏,已經裝滿了炸藥。
破城
湘軍攻城的關鍵時刻已經來到。
召開會議,安排誰最先衝入缺口。曾國荃沒有到場,由具體負責攻城的朱洪章主持會議。
誰第一個率部衝入?朱洪章征求大家的意見。
眾人沉默。
這是一道最簡單又最複雜的選擇題。
選擇第一個衝入的可能正確,也可能不正確。
正確之處,是一定會名留清史(清朝的國史)。不正確的地方,隻怕僅僅名留清史,自己長眠地下。艱苦辛勞十年夢,身死名存有何用?
沒有人吱聲,朱洪章就隻好自己報名,說:我上!
既然說了“我上”,他就有權指派誰第二,誰第三,誰第四等等了。
衝鋒梯隊如下:第一梯隊朱洪章,第二梯隊劉南雲,第三梯隊李臣典,第四梯隊蕭浮泗……
1864年7月3日中午,隨著一聲巨響,天京城的太平門炸開了,十餘丈城牆被炸飛。
史書記載:“湘軍紛湧而入。”
太平軍將士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他們展開了巷戰、肉搏。絕無生路的將士們,放火燒掉了自己的軍械火藥庫,燒掉了自己僅剩的一點點糧食。
然後采用了最為悲壯的“火葬”——集體自焚!
湘軍士勇進行了極為瘋狂的屠殺。絕對沒有“優侍俘虜”一節,隻要是太平軍士,舉刀就刺,絕不讓他們生還。
能突圍的就突圍了,不能突圍的都做了刀下鬼,或者火葬,水葬,撞牆而死,太平軍最後的反抗是無比壯烈的。
朱洪章是最早衝入缺口的,入城後,被另一個人奪了頭功,這就是李臣典。這有點蹊蹺。但是,確實是李臣典。朱洪章圍住天王府,等待著曾國荃來作處理。
洪秀全已死。幼天王下落不明。
湘軍的旗子插上了天王府。這是一個標誌,標誌著一個時代結束。
城裏基本上沒有抵抗了,湘軍開始了大肆搶奪。
這個搶奪叫“挖窖”。因為那時沒有保險櫃之類的玩意,財富保存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挖一口窖,用罐子把銀子寶物裝好,然後掩上土。無論是天國還是百姓,都是采用這一方法。湘軍再一次成了施工隊——掘地三尺。
在挖窖中,當然需要人指引。比如天國那些王府的窖在什麼位置,那些大大小小的將軍、丞相家的寶物藏在哪裏。刀子架在脖子上,他們隻好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