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說:食甜露。
甜露是什麼東西?簡單地說,就是地上長出的苔蘚。這個東西能吃嗎?能!洪秀全帶頭吃。
至此,李秀成完全明白洪秀全已經不是一個正常人了。
壞消息不斷地傳來。1863年6月,遠走四川的石達開,在大渡河邊被官軍截住了。為了保全部下,石達開手牽著他五歲的兒子,帶著他的親信,前往官軍營中談條件:願意以一人之死,保將士們一條生路。
沒這麼容易。
官軍把他解往成都,然後將石達開淩遲處死。
千刀萬剮,石達開至死無聲。
三十二歲生命,雖然短暫,卻壯烈!
雖然石達開早已離開了洪秀全,但兔死狐悲,得到這個消息的洪秀全,聞訊目光如癡,整個人都呆了。
洪秀全不負責任了,聽任天國生死存亡。
李秀成不能,他很年輕。
天國的將領與士兵不能。守城的大多是廣西起義的老人,浴血奮戰,所向披靡,直到建起一個政權,他們所有的鮮血,都寄托在這個未來的朝廷上。
哪怕隻有一線希望,他們就會奮戰到底。
天京,仍然是一座巋然不動的堡壘!
急催
從1862年4月到1864年2月,天京被圍,差不多兩年。
朝廷急了。他們質問為什麼攻不下。
天京為什麼就不能拿下?慈禧是個聰明人,看了曾國藩這樣那樣的理由,她看出了道道,明白了是兵力太少。
因此,她要求李鴻章率部合圍天京。因為左宗棠確實抽不出身來。
朝廷給李鴻章下達了命令:速赴天京,與曾國荃組織合圍。
這道命令,同時也抄送給了兩江總督曾國藩。
曾國藩感到左右為難。
從湖南練團到出省征戰,從困寄江西到三河壯烈,從收複安慶到合圍天京,差不多十年的時間了,多少湖湘弟子已長眠地下,多少英烈將才已撒手人間。
前赴後繼的湖南人為了什麼?
如果最後的桃子讓別人摘了,他有何麵目見江東父老?
但是,有兩個問題讓他難於決斷。
一是天京久攻不下,湘軍的處境很艱難。目前,由於龐大的人員隊伍,他雖說是兩江總督了,軍餉糧草開支巨大。連他密保的江西巡撫沈葆楨,也為軍餉與他對著幹。一旦軍餉不支,隊伍就有嘩變逃散的可能。
二是朝廷催促,你要拒絕李鴻章來合攻,也找不出恰當的理由來。
他覺得,合攻也不失為一樁好事。如果天京攻不下來,中途生變,那麼,十年征戰,前功盡棄。
於是,他寫信給曾國荃,勸說他接受淮軍援攻計劃。
曾國荃回信非常堅決:少來摻和,別怪我到時不認人。
來不來摻和,不是你曾國荃說了算。隻能說你曾國荃太霸蠻了。隻要李鴻章答應,朝廷一聲令下,淮軍就會來分享最後的成果。即使李鴻章不答應,朝廷隻要態度堅決,李鴻章也隻能來合圍。
這完全取決於李鴻章了。
李鴻章是什麼態度呢?他的態度也很堅決:不來。
當然給朝廷回複,不能說“不”。
下級對上級說“不”,最後的結果都死得很難看。
李鴻章隻說客觀情況,他沒有兵力來合圍。
這當然是句假話,隻要他想抽兵,完全可以抽出來。
但他非常圓滑地,同時也非常認真地,描寫了他的情況。這些情況綜合起來就是:我確實抽不出。
那麼,李鴻章為什麼不來合圍呢?
後來的學者都說李鴻章很聰明,知道曾國荃誌在必得,他想送個人情。因為天京攻下來,隻是遲早的事。
這確實是不錯的結論。
但細細地分辨,其實是李鴻章很狡猾,當時,曾國藩是權傾一時的大紅人,在這個時候去得罪曾國藩,絕對沒有什麼好果子吃。
不止於此,還有更深的一層原因在內,那就是,李鴻章當年跟著呂賢基,數年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進步。而曾國藩慧眼識才,簡拔他於千萬人中,委他以重任,讓他成為一顆正在升起的當朝政治明星。他不得不感謝曾國藩。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祁門一別,有負師恩。
現在,他覺得要用實際行動報達恩師於萬一。
在上書回複朝廷之前,李鴻章先寫了一封信給曾國荃,說自己抽不出兵力來。言下之意,就是兄弟你放心,我李某不會來搶功的。
這層意思,馬上遞到了曾國藩那兒,所以曾國藩從容不迫地回複了朝廷:我是非常願意李鴻章來合圍,但李實在抽不出兵力。我一定會根據實際情況,統籌安排,一旦李鴻章那邊能來支援了,我就會馬上調動他們。
朝廷很急,但無奈,江南半壁,是曾姓湘軍的天下,朝廷又能怎麼樣?
等待是痛苦的。朝廷在等了幾個月之後,終於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