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 / 3)

二生老病死

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

上句明色本。下句明假合。此二句總屬生法。即萬累之原也。稟即稟受。體即四大色身。從初一念顛倒。攬父母赤白二穢為身。故曰遺體。假眾緣者。假謂假借。亦藉也。眾緣即四大六根。及十二因緣。圓覺經雲。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言四大者。即地水火風。其體各異。中無實性。亦無主宰能自和合為身。必藉宿因眾緣三事而成。因緣不具。色即不住。十二因緣者。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蘊積集而生。然此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若破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從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蘊積集皆滅矣。

記曰。身假眾緣所成。緣合則起而為生。緣散則滅而為死。是以法從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既從緣有。故無真宰常主。止觀雲。從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有我。何處有人。及與眾生。業力機關。假為空聚。從眾緣生。無有主宰也。十二因緣者。亦名緣起。又名緣生。謂先無其事。而從彼生。名之為因。素有其分。而從彼起。名之為緣。一曰無明。即昏暗之義。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覆葢本性。無所明了也。二曰行。行即行業。謂過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業也。此二支是過去因。三曰識。識即識心。謂由過去惑業相牽。致令此識投托母胎。一剎那間。染愛為種。納想成胎。即攬父母精血二滴。合成一滴。大如豆子。住胎藏中。與三事和合。一命。二煖。三識。是中有報風依風。名為壽命。精血不臭不爛。名為煖。是中心意。名為識。如是三事。缺一則腐敗不住。此是入母胎中初七日位。名歌羅邏。狀如凝酥。從此以後。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止觀雲。人托胎時。神識始與精血合。帶絲在臍。臍能連持。謂臍既為諸腸胃之源。在胎之時。以母之臍。注子之臍。故母所食。從臍而入。以資於子。氣息亦爾。子初在胎。依於母息。故俗名子以之為息。四曰名色。名即是心。謂心但有名字。而無形質也。色即色質。謂從托胎後。至第五箇七日。名形位。生諸根形。四支分別。是名為色。以父母精血為身根種。識在其中。故合名名色。五曰六入。謂從入胎已後。至第六箇七日。名髮毛爪齒位。至第七箇七日。名具根位。謂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故名六入。六曰觸。觸即觸對。謂從出胎。乃至三四歲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雖觸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未能了知。生苦樂之想。故名為觸。七曰受。受即領納之義。謂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六根觸對六塵。即能納受前境。好惡等事。雖能了別。然未起貪愛婬染之心也。此五支是現在果。八曰愛。愛即貪愛。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種種勝妙資具。及婬欲等境。然猶未能廣徧追求。故名為愛。九曰取。取即求取。謂從二十歲後。貪愛轉盛。於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四方馳求。故名為取。十曰有。有即後有。因果之不亡也。謂因求取諸境。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之果也。此三支是現在因。十一曰生。生即受生。謂今生所作善惡之業。來世於三界六道中受生也。十二曰老死。老即根熟。死即根壞。謂來世受生已。至五陰身熟。名老。熟已壞滅。名死。此二支是未來之果。斯十二支。是三世因果。循環不斷之法。以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感斯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為果。由斯果故。起愛取有。為現在之因。由斯因故。招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果復造因。因復感果。三世相續。無有間斷。如車輪轉。故曰輪廻。

雖乃四大扶持。常相違背。

上句假合。下句乖順。夫人攬外地水火風合集成身。共相扶翼。執持命根。住壽一期。然於其中。常相乖順。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則四百四病同時俱作。所言大者。謂此四法。無處不有。徧諸方域。故稱為大。萬事萬形。皆四大成。在外則為土木山河。在內則為四肢百骸。聚而為生。散而為死。生則為內。死則為外。內外雖殊。而大不異。堅性屬地。即髮毛爪齒皮肉筋骨等。此若不假水。則不和合。濕性屬水。即涕唾精液大小便利等。此若不假地。則便流散。熱性屬火。即身中煖氣。若不假風。則不增長。動性屬風。即出入息。及身之動轉。若無此風。則身不能動轉施為。然此四大。性本無患。以眾緣合集。增損相尅。病患由是而生。故地增則令身沉重。水積則涕唾乖常。火盛則頭胸壯熱。風動則氣息擊衝。即沉重。痰癊。黃熱。氣發。之病也。由此四病。則有四百四病生起。風病百一。黃病百一。痰癊病百一。總集病百一。如是諸患。無時不生。故曰常相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