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釋題目二
一人
溈山。
題目四字。上二字是能詮之人。下二字是所詮之法。人以山為稱。法以警策為目。人以山為稱者。山踞長沙郡西北。因師居之。以尊人故。而稱山也。師諱靈祐。俗姓趙。福州長谿人也。年十五出家。二十受具戒。精究大小乘經律。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大智禪師。丈一見許之入室。遂居參學之首。一日侍立次。丈令撥爐取火。師撥雲。無火。丈自起深撥得少火。舉以示之。曰。汝道無。這箇是甚麼。師因而悟入。禮謝陳其所悟。丈曰。此乃暫時岐路耳。經雲。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雲。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祇是無虗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師後充典座之職。時有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謂丈曰。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丈曰。老僧往住可乎。陀曰。非和尚所居。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之。徒不滿千。丈令侍者喚首座來。問曰。此人何如。陀請謦欬一聲。行數步。陀曰。不可也。復喚典座來問。陀一見。乃曰。此正是溈山主也。丈夜召師入室囑雲。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師遂往居焉。其山峭絕。蟠木窮穀。幾千百裏。為羆豹虎兕之宅。人跡罕至。師與猿猴為伴。拾橡栗充餐。經六七載。鄉民稍知。率眾共營梵宇。由是道傳天下。禪學輻輳。遂建溈仰一宗。敷揚正教。四十餘載。得悟者。不可勝數。入室者。四十一人。於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盥潄趺坐。怡然而化。世壽八十三。僧臘六十四。塔於本山南阜。敕謐大圓禪師。塔曰清淨。
記曰。傳雲師住溈山日久。自知前身曾為越州村寺誦法華經僧。師示寂歲。去如來滅度。一千八百零二年矣。司馬頭陀。其人內秘直指之宗。外蘊人倫之鑒。兼窮地理。諸方創寺。多取決焉。首座。即華林和尚也。
二法
警策。
此二字。乃一卷文之宗致也。警謂警諸未悟。策謂策諸後進。時溈山大師。因覩法末。情敝目滋。僧同陋俗。饕餮懈怠。無向上誌。遂作此警策。以曉悟勉進焉。
記曰。按諸經論。或以單人為名。或以單法為名。或以人法為名。今此警策。正以人法為名。溈山二字。是後人所置。非大師自立。如常途註述。於題目下。別出作者名。今就題中標出。故以人法為名也。
次釋本文二
初長行。次重頌。
初長行二
一教誡。二示法。
一教誡九
一業因苦果
夫業繫受身。未免形累。
上句明業果。下句明眾苦。此是業繫苦相。業屬過去。若果屬現在。言其因中有繫。故其果中有累。累非一致。故雲眾苦。眾苦者。略言三苦八苦。廣則八萬四千塵勞諸苦。葢由凡夫。不了自心。起惑造業。以業繫縛。故難免分段生死之形累。天臺雲。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智論雲。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三種心苦。貪嗔癡。三種後世苦。地獄餓鬼畜生。法句經雲。昔有四比丘。論世苦事。一言婬慾惱人。一言饑渴逼體。一言嗔恚擾亂。一言驚怖恐懼。共競是非。佛言。汝等所論。不究苦義。身為諸苦之本。眾患之源。當求寂滅。此為最樂。
記曰。夫萬累本於身有。身由業繫而生。業因煩惱而得。以煩惱無明惑故。作眾生業。由斯業故。繫縛有情。不得解脫。故於三界六道中。受種種身形。眾苦之累。是則因業受身。身還造業。有身必苦。有形必累。老子亦雲。吾有大患。為吾有心。吾若無身。何患之有。欲得無身須得無心。心為業用。業從緣起。若一念無生。患累俱捐。故肇論雲。萬累滋彰。本於妄想。妄想既祛。則萬累都息。言三苦者。苦苦。壞苦。行苦。謂眾生受於有漏五陰分段之身。性常逼迫。是為苦。又與苦受相應。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若樂相壞時。苦相即至。是名壞苦。有漏之法。四相遷流。常不安隱。故曰行苦。八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謂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名五陰盛苦也。言分段者。聲聞。緣覺。菩薩。所執法相不忘。受於變易生死之苦。凡夫為愛見所覆。不了境界虗妄。起惑造業。受於分段生死之苦。言煩惱者。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與心作煩。令心得惱。略則三毒十惡。廣則百八煩惱。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塵勞門。即萬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