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敬於三尊 向師為畔睇 溫故以受新 寸陰無虗度
此頌明禮誦法。三尊者。謂佛法僧三寶。天上天下。所共尊重。故雲三尊。畔睇。此雲禮敬。舊曰和南。訛也。寸陰無虗度者。古人輕尺璧而貴寸陰。況出家求超生死。而不精勤策勵溫故知新可乎。
次疊臥衣被 拂拭牀枕席 垂手出溺罐 勿唾起嫌心 掃地益澡水 淨洗瓶鉢器 合掌向師問 宜進何所食 為治饑病故 隨教恭謹作 食已淨掃除 洗鉢而藏弆
此頌晨朝敬事法。初頌淨房舍臥具等。次頌淨飲食瓶鉢等。然事師如事佛。故律雲。弟子於師主處。常懷恭敬。有畏懼心。不為名聞利養。當須早起。親問於師。興居安利。除小便器。為按摩身。雲雲。澡水謂盥手水。凡為出家者。所受飲食。皆作藥想。為治饑瘡。以成道故。方受飲食。所有作為。須先白師。師若聽許。依教恭敬謹慎而作。且如欲食白者。須就師一禮。胡跪白雲。和尚存念。我今請白。洗手洗器。欲為食事。不審宜進何食。諸餘白事。類此應知。如有多事。一時並白亦得。
或坐或經行 若誦若禪思 戒定慧薰修 疾證如來地 請法當諦受 受已如教行 出家不依教 福德日消減
此頌聞思修證也。誦謂學習經律論也。禪思謂修觀參究等。法門雖眾。不出戒定慧學。戒能防非止惡。定能截妄馳求。慧能破惑證真。三學斯進。故得疾證如來普光明地。若聞而不思。如聞人說食。思而不修。如人想食。是二終不能自飽。何由疾證如來地乎。若出家不依師教。禪思諷誦作福。則虗度光陰。徒消信施。故福德日消。罪根日茂矣。
朝暮午三時 禮敬問訊師 師語勿逆語 答對須分明 若被師訶責 無得起嫌恨 悔罪請容恕 慚愧而悛除 懺謝師不允 慇懃三悔過 或請知識人 求師乞恕罪
此頌恭順之儀。朝暮午三時禮敬問訊師者。謂於日日中。三時禮拜問訊興居也。師語勿逆語答對須分明者。謂師有所言教。語聲未斷。不得進言。凡有所問。須諦領旨。答對。分明。若被訶責。當須敬順。請罪悔過。而悛革之。若師不聽懺時。慇懃再三悔過。由復不聽。應請師之親友知識。或自善伴。求師乞恕。不得悖戾嫌恨。自招墮落之愆。
一切所作為 皆須先白師 唯除便利事 七七尋內行
此頌啟白事儀。內法傳雲。凡剃髮披縵條。及受近圓已。律雲。唯除五事不白。自外一一皆須白師。不白得罪。五事者。一嚼齒木。二飲水。三大便。四小便。五界內四十九尋內禮塔。師乃量事度時。與其進止。
師若不在時 當依淨僧住 比丘耆宿眾 鹹應生恭順
此頌依敬法。若師外行他宿。當依止淨眾有德人住。大僧耆宿。皆須敬順。不得輕慢。及呼名喚字等。
師座及牀榻 沙彌不得坐 自坐勿交足 立時兩腳齊 齊整著衣裳 正身徐步行 噴嚏嗬欠來 衣手掩葢口 洟唾嚼楊枝 並須向屏處 唾擲棄諸物 須謦或彈指
此頌行坐動靜之儀。沙彌於師牀座。應當尊重。不得輕自坐臥。所有威儀。鹹須依佛法律。方名越俗之賓。掩口及向屏處者。謂恐觸忤尊人。及令見者生嫌惡心。謦即謦欬。輕曰謦。重曰欬。所謂謦欬之聲是也。凡所涕唾棄擲諸物。皆當謦欬。或彈指作聲。以警人及非人。無致悞觸。自損損他也。
若取楊枝時 呪願彼樹神 樹下水邊處 鹹須誦伽陀
此頌呪願法。一切草木華果。皆有鬼神依住。故須誦佛偈呪。令其聞法喜捨。無至有觸忤禍咎。若為三寶須伐大樹。應預前三日設祭。呪願啟白。讚歎布施功德。無有異相。方可伐之。梵語伽陀。此雲頌。舊雲偈。謂佛所說偈頌。若讀誦時。有大威力。或至河池泉井。洗浴飲水之時。或於樹下晏息取涼。或入神堂及壇場地。踐佛塔影。或自影蔽聖容。或禮拜尊儀。或入城村客舍。或食罷時。或掃灑塔寺等事。皆須口誦伽陀。奉行獲福。若故心違慢聖教。鹹悉得罪。伽陀曰。世間五欲樂。或復諸天樂。若比愛盡樂。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復生集。八聖道能超。至妙涅槃處。所為布施者。必獲其義利。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取水應觀蟲 蟲細至心察 有蟲密囊濾 無乃聽飲用 停水喜生蟲 三時恒觀看 知蟲故飲者 隨死數獲罪 囊中濾得蟲 輕覆著淨器 持至取水處 徐放勿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