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展望:基礎動力,通道“機製可能”
透過文本定位,不難判斷,跨世紀未來時態的報告文學將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新的熱潮。做出這種樂觀展望,主要基於以下五大依據:社會基礎、期待動力、運行通道、激勵機製、潛在可能。
3.1現實生活是國際報告文學再庋崛起的社會基礎報告文學植根於肥沃的生活土壤,感應著時代的神經,適應著曆史的要求,在百餘年的發展曆程中始終充當著敏銳的偵察員、勇敢的突擊手、迅捷的輕騎兵的重要角色,被人們譽為“生活的鏡子”、“時代的報告”、“戰鬥的擂鼓”、“曆史的見證人”。可以認為,隻要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科學與愚昧、戰爭與和平的較量尚存,報告文學就有生長的肥沃土壤。隻要生活在變革,曆史的車輪不停止滾動,報告文學就永遠有足夠的源泉和基礎,它也就獲得了再度輝煌的前提條件。
世紀之交蘊含著充分的變革因素,新世紀的生活舞台將上演更為豐富多彩的節目。當現實生活變得超過詩人的想象和小說家的反應時,巴克指出,“這正是把赤裸而且嚴肅的報告裝入緊密的形式的成熟時期,這正是要求作家去即時報告那在今日和明日之間用影戲般的速度變化著的世界麵貌的時代。正是報告文學的時代。”我國作家蔣子龍對此作了認真分析:“千百萬群眾在創造生活的勞動中,看似偶然爆發的事件,卻代表了一種曆史的必然、社會的必然,往往比作家費盡心機加工提煉出來的情節更可信、更集中、更概括。許多生活中的平常人或不平常的人,往往比作家嘔心瀝血塑造出來的人物更真實、更感人、更典型!”亦即說,現實生活中本有多彩的激變,本身就具有情節性、戲劇性和典型性,它們是文學創作的準題材並直接為報告文學提供了報告與評說的對象。斯諾在談及《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動因時也指出:“從最實際主義的意義來講,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們所創造,所寫下的。19世紀的巴黎公社和20世紀的十月革命、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以及當代政治與經濟變革等等,都在報告文學中得到了深刻而悲壯的反映。我們預計,20世紀諸多重大事件的揭秘性題材將是下世紀初的報告文學的熱點;未來社會的大變革又將為報告文學、長篇小說和大熒屏影視提供新的重大素材。但正如前所述,由於報告文學敏感的追蹤性能,它仍會一如既往地引領文壇風騷。
同時,對作家而言,報告文學似乎更能體現創作主體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在生活大潮麵前,作家切不可無動於衷、束手無策或猶恐避之不及,否則,將永遠做不了弄潮兒,永遠是食喙者和應聲蟲。“實踐告訴我們,如果報告文學不能比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更早、更多地開拓新的題材領域,更快、更新地提出重大社會問題,更大膽、更有預見性地把前進路上剛剛發生的、帶有普遍意義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出來……那麼它就失去了’報告文學的精髓,失去了獨特的戰鬥性,而隻能跟在小說、戲劇的後麵蹣跚而行,越來越落後於生活。”593.2接受主體為報告文學的供求提供期待動力報告文學作家要有讀者觀念,這也是作家使命感的具體表現。劉白羽說,“我每一次出去,都像是人民派遺我出去,他們要我把所見所聞寫成信寄給他們。……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我的一種工作責任,一種工作習慣,就是當我從生活中發現一點什麼,我不能不把它寫給自己親近的朋友,我的讀者。”他為何如此看重讀者?因為作品是寫給讀者看的,讀者是作家作品夠資格或不夠資格的惟一裁判者。
沸騰的生活鑄就了作家,現實生活和反映大時代的作品也舉響了讀者。可以斷言,21世紀的讀者將更為關注現實生活和周邊環境,將更加自尊、自信、自立,他們希望在藝術作品中更多地看到自己和周圍人的身影,看到剛剛發生的事情及其剖析,看到對普遍性社會問題或重大事件的冷靜的多側麵的闡釋,以引發或促進他們對生活、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對環境質量、人生價值、生存狀態、地球景況等問題的思索,以調節自身行為,更好地適應文明社會的需求。他們希望作家更多地展示絢麗多姿、或悲或喜、或優美或壯觀的真實生活圖景,希望作品在現實生活中攝取各種鮮活人物的鏡頭,而不滿足於遠離生活或脫離社會編造、虛構的作品。他們希望作品中的人物像你也像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豐滿、可觸可摸的形象,希望看到人們對種種現存事物的微妙心態,以更全麵、完整、立體地滿足日益擴張的現實知解與藝術鑒賞的多重需求。
因此,“真正的徹嚴㈣,即使從現場的這一點講,也是應該以我們現在住著的社會環境為材料,而敘述與我們自身有關係的生活和社會機構的”。這也意味著,讀者正力求參與一切社會事物,包括對作品的創造性解讀,進而成為創造主體的一部分。在世界動蕩、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已不情願從虛幻的作品世界中去追尋田園牧歌般的情調,也很難有時間和心情去欣賞《簡’愛》、《紅樓夢》中那過於瑣細的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甚至沒有耐心去咀嚼處心積慮杜撰出來的《基督山恩仇記》中看似驚心動魄的複仇情節。生活緊逼人生,文學必將更加貼近現實,讀者寄予報告文學的期望也會更加殷切。根據一份對“報道形式在未來發展中重要程度”的問卷調査,認為未來最重要的報道形式為新聞)深度報道”(報告文學或近於報告文學的特寫與調查一筆者注〉的占被調查者的舫.8%,高於消息報道。這一讀者需求晴雨表正好顯示了未來社會對詳盡、深刻又深人內幕的報告文學體式的渴求。
假如文學真是一麵鏡子,在現時和今後的歲月裏,人們更渴望從中看到我們這個星球上今天在發生什麼,我們自身處於怎樣的現實境況,以及同類人的生活百態,從而以更為務實的心態來需求文學。這樣,報告文學的繼續存在與不斷繁榮便在讀者方麵找到了不竭的動力。
3.3國際信息交流為報告文學的暢通提供運行通道信息社會的到來,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以及信息與文學形式的結合,促使我們麵對一個通過新聞文學交流的時代。人們愈來愈認識到,文學的驅動力不完全來自生活的撞擊,也不單純取決於作者和讀者的遊戲、自娛、消遣、審美的需要。文學的另一本質功能正日益顯現一一這就是交流。這種交流是多向的,既有作家與自然、社會的交流,也有作家與文本、作家與讀者、讀者與作品、作家與作家、讀者與讀者間的交流;既有不同時代文學之間的間接溝通與借鑒,也有同一時代不同國家、民族、地區文學間的影響與吸收。在虛構藝術無法同生活競賽的今天,惟有國際報告文學保持著生動、形象、快速的最新信息的互傳功能。這就是皮埃爾1梅林所說的,對於現實的真實,“要賦予一個藝術的形式,有許多的手段。但最輕便、最直接、最迅速的,要箅報告文學’的方法”。
在髙度信息化的世紀之交,地球變得越來越“小”,成為“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更是加快了信息交流的節奏與頻率。在這種情景下,任何一種敏感的文學現象都不可能是某個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孤立存在,它必然成為全人類的共同需求和集體財富,具有共享性。因此,國際交流為全球報告文學的暢通提供了運行通道以及更豐富的生成來源和更廣泛的讀者群體。
不僅如此,信息化的國際交流還帶來報告文學創作、傳播及接受方式的革命。顯而易見,由於時代改變了既往文字傳輸的報告文學觀念,出現了電影報告文學和電視報告文學,如美國的電影報告文學《戰火屠城》和《女警察》,日本的電視報吿文學《小鴨子的故事》,中國的《九一八大案紀實》、《中華之劍》、《中國大案錄》等等。尤其是電視報告文學的成功“登錄”,加上超大屏幕的出現,其創作和傳播速度之快使書麵體報告文學自歎弗如,讀者覆蓋麵及接受效果(視聽合一,時空結合)更令其他藝術樣式瞠目結舌。看來,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得不就藝術形態進行重新界定。如今,建立在電子傳播基礎上的互動傳播已經走進生活和藝術領域,它是以電腦為主體、多媒體為輔助的能提供以交談方式來處理包括捕捉、編輯、存儲、交換、放映、打印等多種功能的信息傳播活動,通過各種數據、文字、圖表、動畫、音樂、語言、圖像、電影和視頻信號組合在電腦上,並以此聯網互動,從而帶動國際化的網絡報告文學。預計到2000年,電腦將在全世界各行各業及眾多普通家庭中使用,那時,大眾傳播將普及全球,跨國或全球傳播將會有想象不到的速度。到下世紀上半葉,人類傳播將再掀起一次大革命。決非虛幻的預言,21世紀將為重大事件、全球熱點題材的報告文學通過瞬間傳播進入千家萬戶提供切實的物質條件和運行通道,就如同19世紀末報紙的普及給報告文學的蓬勃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一樣。
3.4市場體製為報告文學的繁榮發展提供激勵機製
市場經濟體製及全球市場一體化將成為宏偉的跨世紀超大經貿工程,這是全球經濟不斷高漲及人類文明持續進步的必然產物和重要標誌。其結果,國家保護主義、民族封閉狀態及“圍牆經濟”形態將被打破,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公共準則將以國際憤例的形式被規範下來,政治、法律、道德、文學藝術交流將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納入國際大循環。尤其是中國的市場經濟體製改革及加人—的必然趨勢,可望大大加速全球市場一體化的進程。這樣,呈全方位躍進態勢的生活形態會進一步推動報告文學的勃興,全球市場將為包括報告文學在內的文化產品留下特有的使用價值的估量空間,並為其生產、流通和消費提供各種便利。尤為重要的是,市場體製的競爭性、效益性,將極大地刺激作家們的創作積極性,使之力圖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受歡迎的方式創作出最具當下性的文學作品,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顯然,在這些競爭者中,報告文學將以明顯的優勢戰勝其他對手,最終取得優先發言權。不難預料,待到電視報告文學和互動傳播大麵積實現之時,錦上添花的國際報告文學將是江山妖嬈,分外好看。
在充分認識市場經濟體製給報告文學以正麵激勵的同,也不應忽視來自市場機製的自私性、趨利性對報告文學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諸如為了占有市場,獲得利潤,某些作品以暴力、色
情或其他不正當方式招徠讀者,或者炮製虛偽的“廣告文學"。這種負麵“短視行為”,不僅不利於報告文學的健康成長,尤其有害於人類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因此,真正關切報告文學命運的誌士仁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它在市場體製條件下的正確機製和良性運作。除作家的道德自律之外,可能還需要必要的法律和規範的約束。
3.5藝術本體為報告文學的持續推進提供潛在可能
作為年輕並不斷成熟起來的文學體式,報告文學一出現便明顯拓寬了文學界域,豐富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內涵,改善了文學品位,調節了藝術格局。本來,文學的革新與創造,既有著深刻的社會動因,也有著內在的藝術淵藪,這便是文學本體內容與形式的推陳出新。回視百年來的報告文學,由孕生走向成熟,由成熟步入多元,一步一個腳印,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為下世紀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們應該感覺到,與人類進程相適應,上層建築及其意識形態出現了更為積極、活躍的因素,科學的邊緣化勢必影響到文學的邊緣化,各種文體的自在演變與相關體式的交叉融合,將導致新型文學樣式的麵世。在人類文化史上,文學形式的發展是一個多麵多角的球體運動過程,其間,無數對角線的交叉貫通,使得文學樣式日趨多樣化,以至於我們難以詳細區分某些文學樣式間的邊界。別林斯基說得好:“有人把藝術看做精神上的國家,把它同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藝術的東西清楚地隔開來。……至少我們不能夠用手指,傢在地圖上指點國界一樣把它們指出來。藝術愈接近它的某一界線,就越會漸次地消失它的一些本質,而獲得界線那邊的東西的本質,因此,代替界線,卻出現了一片融合雙方麵的本質。
事實確乎如此。報告文學在其短暫而艱辛的發展過程中,既合理吸收了現代科技及相關藝術的特長,又給相關藝術以有力的衝擊。臂如,報告文學與小說幾經融會,便出現了以“新新聞主義”夥㈣!!1畑)手法創作的報告小說〔又稱紀實小說〗。僅短短數年,報告小說就發展為重要的國際文學現象。“新新聞主義”產生於19世紀普利策時代的美國新聞界,這種“新式新聞事業”通過改進新聞寫作和版麵編排,使用大字標題和插圖,內容上強調通俗化和平民性,以此迎合更為廣大的讀者興趣。代表作家作品有:杜魯門卡波特的《冷血》,諾曼"梅勒的《夜晚的軍隊》,約翰“艾榮的《戈普爾的世界》等。這些作品將新聞與小說嫁接起來,突破了傳統報告文學的寫作思路,出版後備受歡迎。我國作家徐遲的《牡丹》和蔣子龍的《燕趙悲歌》等,也對“報告小說”作了成功嚐試。莫裏斯1迪克斯坦稱諾曼’梅勒“用一種在記者和社會觀察家中無與倫比的分析能力對小說家的眼力進行補充”,認為“他構築了一個自我和自我之間、自我和世間的小劇脘’,一個隻有極少數記者和自傳作者才能提供的包括情節、人物、緊張場麵和結局的小說式社會縮影”。正是這種複合式創新,啟發了世紀之交報告小說的跨越式發展,並“使作為現實主義主要工具的小說黯然失色”。
盡管人們對以“新新聞主義”理念創作的“報告小說”尚有爭議,並且,由於民族文化與國情的區別,這種文體還會有相應的法律約束和道德規範,但其業已存在並不斷發展的事實終將使人們明白任何文學體式都不可能是絕對封閉、永恒不變的一元模式,藝術本體的開放結構正為國際報告文學衍生模式的深層推進提供種種潛在可能。
波濤洶湧的報告文學長河,一百年來迎著時代大變革的浪頭,衝過無數急流險灘,以其懾人魂魄的氣勢、激越昂揚的旋律為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譜寫史詩。而今,它來到了世紀交接處,可以預期,它將以嶄新的姿態再次激起全球對文學新的熱情。
〖蘇]高爾基:(論文學》,參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第276頁。[日]川浩:《報告文學論》,《北鬥》,1932年第2卷第1期。參見周鋼鳴:《怎樣寫報告文學》,生活書店19坤年版。茅盾:(關於編輯的經過》,參見(中國的一日》,生活書店1936年版。夏衍:(從〈包身工〉引起的回憶》,(中國工人》,1959年第6期。[蘇]門德鬆:(馬克吐溫傳》,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頁。作家出版社1988年4月版。
河北師大中文係寫作教研室:(報告文學三十年》,《河北師大學報》,1979年第4期。
[美]約翰謝偉思:(斯諾是中美人民間的活橋梁》,(紀念埃德加斯諾》,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頁。
[捷]基希:《一種危險的文學樣式》,參見(論報告文學》,泥土社1953年。
籩[法]皮埃爾梅林:《報告文學論》,(文學界》,1936年6月創刊號。引自(報告文學研究資料選編》(下〉,第726頁。
朱子南、秦兆基:(報告文學十家談》,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頁。鄒賢敏、鬱沅:(論報告文學的真實性》,《長江文藝》,1978年第12期。引自(報告文學研究資料選編》(上廣第313-314頁。[美]皮爾金頓語,參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第268頁。黃鋼:(我是怎樣寫作報告文學的》,(芙蓉:),1980年第3期。?白潤生、劉一沾:(報告文學簡論》,新華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頁。安德爾:《報告文學的必要》,(文學界》,1936年6月創刊號。[塞][巴克:(基希及其報告文學》,引自《報告文學研究資料選編》(下〉,第1233、1221頁。
蔣子龍:(燕趙悲歌“引子轉引(國際報告文學研究第246頁。[美〗斯諾:(紅星照繙中國“1938年中譯本作者序》,上海複社1938年版。鄒8敏:《報告文學要站在幹預生活的前列》,(長江文藝》,1979年第6期。劉白羽:(給人民做一個通訊員》,參見(作家談創作經驗》,中國靑年出版社1959年版。
吳高福等:(關於培養21世紀新聞人才問題的調査報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6年第1期。
參見邵培仁:《論人類傳播史上的五次革命《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6年第7期。
參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第247頁。
[美]莫裏斯迪克斯坦:(伊甸園之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149頁。
(原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全球化趨勢中紀實文學的文化承擔與網絡前景
“從18世紀起,偉大的思想家們就開始夢想一個單一的世界文化’,甚至夢想隨著啟蒙運動和全球化的發展,一種世界文學’將會盛行。”兩百年過去了,我們來到了世紀交,以全球性問題為核心言說對象的紀實文學終於使“世界文學”夢想成真。
如果我們不否認將人際交往行為及其方式和頻率納人全球化話語的合理性的話,那麼,我們將毫不費力地得出如下結論:自人類誕生並開始社會化交往的那一刻起,全球化過程就巳經開始了。應該說,這符合全球化理論的基本內涵。相對於全球化整體進程而言,我們今天所談論的全球化乃是該命題的重新設定和當代追問,即新全球化,或稱“相對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