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1 / 3)

世紀之交國際報告文學的回視、定位與展望

(上)

早在半個世紀以前,高爾基就明確指出,報告文學“無疑將成為最精彩的,無愧於我們這個舉世無雙的時代的文獻記錄。”0法國作家薩特則預言:“報告文學是文學的形式之一,並且不久將成為文學最重要的形式。”事實證明,大師們這種建立在實踐考察基礎上的判斷是正確的。

百餘年來,報告文學直麵現實人生,追蹤時代激流,真實而藝術地報道了全球幾乎所有重大變革和曆史性事件,以其獨特而誘人的風範健步於國際文壇。人們已經注意到,傳統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古典主義、自然主義以及現代主義的既往程式已不適於規範發展中的報告文學的質態。而今,我們的一隻腳已邁向21世紀的門檻,社會的轉型,觀念的嬗變,兆示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即將到來。承此,認真審視報告文學百年來走過的光輝曆程,從理論高度確定其文本方位,進而預想其在下世紀既合規律又合目的的發展趨勢,便顯得格外重要而緊迫了。

百年回視:支點,孕生,成熟1掘進

在報告文學這種新型文體被認識和歸納之初,其稱呼並不統一,有人稱之為文藝通訊、特寫等。這種在古希臘文中就有詞根依據的藝苑新品,俄語寫作“042?10,德語叫做“徹’:而在英美,則統稱為“&”。從詞源學角度看,其本義是新聞報道。後來具有了文學性,即報告文學。美國《韋伯斯特大辭典》界定說:報告文學是“真實的、詳細的描述”,追求“新聞價值(!!)的實現”。英國《簡明牛津辭典》也突出其“報刊報道”和“現場目擊”的特性。[巴克強調:“報告文學的物質基礎,就是報紙,它的存在是為了要給讀者以新聞。”可見,報告文學對新聞和報紙的先天依賴,使之一出現便具有了強烈的社會現實性和信息傳播功能;而在借重於文學因素之後,旋即流布全球。如今,當我們放眼充滿動蕩和巨變的20世紀的文學景觀時,似乎難以抽出反映這一血與火交織時代的經典性現實主義詩歌、小說作品,倒是另一些目光敏銳、富有戰鬥品格和人文精神的記者走進了社會旋渦的中心,寫出了一些彪炳史冊的報告文學傑作。

1.邏輯支點:世紀之交、全球視野與價值取向

任何學術闡釋的建構,都有賴於相應邏輯支點的確立。本文的邏輯支點是:

第一,時間支點一世紀之交的百年回視。我們站在世紀交接點,以逆向性當代思維將經由時間篩選的報告文學作品縱向勾連。它不允許駐足於過去某一定點,更拒絕以過去的眼光看待未來,而要求以世紀交點為窗,將百餘年的報告文學納人有效的宏觀視閾予以檢索。因此,對過去時態報告文學的現代分析就勢必具有某種“後現代性”,即隻有後來者才擁有述說曆史存在的話語權,並在述說中設計自身在未來曆史中的位置。

第二,空間支點一全球視野的報告文學。本文描述的基本對象是建構在區域性、民族性基礎之上的國際範圍的報告文學集合體。它可以是跨國作家創作的跨國作品,也可能是某國家、民族、地區作家寫作的反映該國家、民孩、地區社會生活事件但具有世界意義、全球性影響的報告文學作品。應該指出,作為報告文學的泱泱大國,中國人占世界總人的五分之一強,無論就創作隊伍、作品數量、接受層麵還是文體影響而言,中國報告文學也就不同程度地享有全球意味。

第三,價值支點一人類批判意識。在時空遇合處,我們更為看重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人道意識和人類關懷的報告文學作品,它應該經受多種價值觀念的考驗。誠如《大英百科全書》主編摩爾丁納所說,偉大的作品是最廣泛流傳的作品。偉大的作品是通俗易懂而不是學究氣很重的作品。偉大的作品是永遠不過時的作品。偉大的作品是最耐人閱讀的作品。偉大的作品是表現人類生活中沒解決問題的作品。因此,就價值取向來說,世紀之交全球視野的國際報告文學應該而且必然是超越國界、民族、時代和意識形態的,應該而且必須傳達全人類的共同心聲。1.2孕育和形成:早期經典報告文學早期經典報告文學伴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成長起來,反過來又成為進步事業的有力吹鼓手。它憑借新聞報刊的翅膀,將革命的音響傳布到世界各地,堪稱名副其實的知更鳥、報春燕。

1615年,德國出版《新聞報》,7年後,倫敦發行《新聞周報》。它們奠定了早期新聞傳媒的基礎。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和近代工業革命的發展,報刊業的新聞功能更加顯著。1842年和1848年,馬克思主編的《萊茵報》和《新萊茵報》相繼誕生,似一串紅色信號彈,宣告了無產階級革命序幕正式拉開。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恩格斯親撰《6月23日事件的詳情》和《六月革命》。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人類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就在公社最後一批戰士倒下兩天後,馬克思便發表了無產階級文藝史上第一篇政論體報告文學的發軔之作一一《法蘭西內戰》。恩格斯對此作了高度評價,稱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把巴黎公社的曆史意義用簡短而有力的幾筆描繪了出來,但是描繪得這樣鮮明,尤其是描繪得這樣真實,以致後來所有有關這個問

題的全部浩繁文獻都望塵莫及”。繼《法蘭西內戰》之後,出現了一批經典報告文學,其中以《1871年公社史》、《密西西比河上》、《深淵中的人們》、《一月九日》、《震撼世界的十天》等為代

表。

利沙加勒的《1871年公社史》於1876年出版。這部國際報告文學的嚆矢之作,標誌著早期經典報告文學的正式形成。作品以文學手法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公社兒女視死如歸的英雄壯舉,揭露了反動派對革命人民的血腥屠殺。馬克思當年曾致信出版者:“這將是第一部真實可信的公社史。利沙加勒不僅利用了所有已經出版的資料,而且掌握了所有其他人不易得到的材料,且不說他描述的事件大部分是他親眼看到的。”在美洲,馬克-吐溫和傑克“倫敦接過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大旗,分別寫出《密西西比河上》和《深淵中的人們》,與歐洲的報告文學遙相呼應。在上述文本中,馬克吐溫以嫻熟的幽默諷刺筆調,描繪了美國盜竊、賭博、販賣黑奴等罪惡行徑,忠實報告了19世紀50年代美國工人運動的情況,歌頌了舵手和自由勞動者,於嬢笑怒罵之中蘊含著濃鬱的詩情畫意。《深淵中的人們》於1903年問世,傑克-倫敦用血的事實控訴資本主義製度帶給工人及其妻兒的深重苦難,具有真誠的人道意味和強烈的批判色彩。

歐洲無產階級的覺醒及美洲工人的慘狀,最終啟發了俄國工運熱情。1905年1月9日,彼得堡工人要求提髙待遇,反對開除無辜工人,並帶領家屬到冬宮請願。沙皇派兵鎮壓,死亡千餘人,傷數千人。麵對這個“流血星期日”,高爾基悲憤至極,發表《一月九日》以示筆伐。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建立了第一個蘇維埃共和國,產生了一批以俄國革命為表現中心的報告文學作品,如約翰裏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瞿秋白的《餓鄉紀程》與《赤都心史》、鄒韜奮的《萍餘寄語》等。其中,《震撼世界的十天》真實記錄了十月革命的豐功偉績,被公認為國際報告文學

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經典之作,成為早期報告文學向中期反法西斯報告文學轉軌的界碑式作品。列寧曾熱情推薦:“我衷心地把這部著作推薦給各國工人……因為它就那些對於理解什麼是無產階級革命,什麼是無產階級專政具有極端重要意義的事件,作了真實的、異常生動的描述。”

綜上所述,早期經典報告文學發端於歐洲的巴黎公社,中經美洲反資運動的托舉,到俄國十月革命發展為高潮。因此,國際報告文學與無產階級登上社會曆史舞台密不可分,它也因此成為大眾的文學,戰鬥的文學,也是最富於時代精神的文學。1.3成熟與演進:反法西斯報告文學十月革命的勝利,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類前程,也照見了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種種毒瘤。這引起了法西斯野心不死的軍國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驚恐不安,它們借機悍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人類曆史上的空前劫難,殘暴踐踏著人們共同信守的和平、正義、公理、大同等價值追求,殃及全球60多個國家和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奪去了五千多萬人的生命。麵對德、意、日法西斯集團蔑視人性的屠殺,世界愛好和平的力量很快團結起來,由蘇、中、美、英、法等50多個國家組成反法西斯聯盟,挫敗了法西斯分子的圖謀。作為這一如火如荼、驚鬼泣神的時代巨變的反映,報告文學鋒芒畢露,左衝右突,在戰火硝煙中贏得了全球聲譽,成為不可或缺的反法西斯文化銳器。

除跟蹤歐洲戰場的愛倫堡、波列伏依及伏契克、薩特等作家的報告文學作品外,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反映亞洲戰場抗戰實況的跨國報告文學。堪稱優秀的有,基希的《秘密的中國》,斯諾的《遠東戰線》、《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海倫.斯諾的《續西行漫記》,斯特朗的《中國遊記》,史沫特萊的《偉大的道路》,詹姆’貝特蘭的《華北前線》,愛潑斯坦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埃文斯的《中國的雙星》,斯坦因的《紅色中國的挑

戰》,福爾曼的《北行漫記》,克蘭爾的《新西行漫記》,阿特麗的《揚子前線》,費正清的《中國之行》等。曆史已經判明’在上述關心中國、亞洲的皮法西斯鬥爭以及世界和平進程的報告文學作家中,斯諾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位被譽為二戰期間最傑出的戰地記者,首次向世界報道了紅色中國。他在《複始之旅》中深情而堅定地指出:“在那些獻身於他們認為完全正義的事業的人們身上,我強烈地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希望、熱情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當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頂著來自國內外意想不到的重重阻力而堅持抗戰時,斯諾認定這就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因此,海倫說:“將近半個世紀以來閃爍在世界上空的卻是那本《紅星照耀中國》一位30年代尋求真理的孤獨的先驅者寫的書。”

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的中國報告文學,就著人民的抗日烈焰,閃射出燦爛的光華。這是中國報告文學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並因此為全球反法西斯文學添光加彩。早在1930年8月,“左聯”就發布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新情勢及我們的任務》,指出:“經過種種煽動宣傳的工作,創造我們的報告文學(徹-吧!這樣,我們的文學才能夠從少數特權者手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大眾的所有。”由此,肇端於20世紀初的中國報告文學創作從自為狀態轉向自覺軌道。“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實際上已經開始了抗日運動;“一“二八”之戰、“冀東自治”、“華北擬特殊化”、海河浮屍、“七七”抗戰等,都在當時的報告文學中得到反映。《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中國的一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長征記》、《中國的西北角》、《戰地報告叢孫、《作家戰地訪問團》係列作品以及華山、黃銅、沙汀、荒煤、周而複、周立波、何其芳、丘東平、丁玲、劉白羽、卞之琳、韓希梁等報告文學作家作品,彙集成浩蕩的激流,向著日本法西斯及漢奸、走狗衝淹過去。蕭乾等人甚至走出國門,投入到歐洲反法西斯狂飆之中,寫出《到萊茵前線去》、《劍橋書簡》等優秀跨國報告文學。

可以肯定,二戰期間的報告文學已經突破了無產階級革命框架,走向了更為廣闊的人類生存與進步的空間,以自己堅定和戰鬥的文化品格成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一條戰線。據此,我們又看到,此期報告文學具有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並因此構成國際報告文學思想與藝術上的成熟與演進形態。1.4多元格局:縱深掘進的報告文學戰後的半個多世紀,天下風起雲湧,變化萬端。先是美蘇爭霸,繼而多極共生,和平、發展在與動蕩、對抗的反複較量中成為當代世界主題。與此相適應,世界化的報告文學呈多元掘進態勢。因國際交往的日趨密切,信息互傳頻率的日益加快,中外報告文學更多地膠合為一個全球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