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國的巨大變化,極大地改變了這個古老民族的麵貌,也給世界以強烈的震撼與影響,許多外國報告文學家寫出了反映中國神奇變化的報告文學作品。除斯諾的《紅色中國雜記》、《大河彼岸》、《漫長的革命》之外,還有麥金農夫婦整理的史沫特萊的遺稿《中國革命婦女素描》,海倫’斯諾的《70年代西行漫記》,白修德的《中國的驚雷》〈《尋找曆史》〉,貝爾登的《中國震撼世界》,德國女作家安娜利澤的《中國一我的第二故鄉》(曰譯《嫁給革命的中國》〗,韓丁的《翻身》和《中國的轉折點》,克魯克夫婦的《在一個中國村莊裏的群眾運動》,日本誠山三郎的《動蕩的中國》,《讀賣新聞》訪華團的《三十歲的中國》,南斯拉夫作家鮑普諾瓦科夫的《十億》,魯米奇的《中國印象》,瑞典作家米達爾的《來自中國農村的報告》,新西蘭友好人士路易艾黎的多卷集《中國通訊》以及索爾茲伯裏新著《長征一一前所未聞的故事》等。它們生動地描寫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曆史進程,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感情,理所當然地成為全球報告文學的邏輯推進。
其次,歐美報告文學繼續生長,既報道了進步國家的光輝成就,又深入揭露了資本主義製度下的種種罪惡。其中,斯諾寫了《斯大林需要和平》及《蘇維埃力量的格局》,斯特朗發表了《斯大林時代》。美國記者奎特尼的《惡性循環:市場上的黑手黨》及拉蒙的《校園驚聞》,尖銳抨擊了美國社會秩序的負麵因素。聯邦德國的“六一社”和“寫作社”成為新興工人文學的旗幟。瓦爾拉夫除組織編寫報告文學集《起重機倒了一一來自勞工界的報道》外,又獨撰《我們需要你》、《十三則不受歡迎的調查報告》、《在底層》等作品,並與恩格爾曼合寫《你們在上,我們在下》,以犀利的筆鋒劃開了資本主義企業的內幕。在此,尤其應該提到意大利傳奇記者法拉奇,通過訪問包括鄧小平在內的當今世界知名政界人士來考析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概貌。甚至可以認為,她與約翰裏德及斯諾三人,已經成為20世紀最負盛名的全球記者和報告文學大師,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領略了20世紀的重大國際風雲,看清了該世紀國際報告文學漸次遞進的發展主線。
第三,第三世界特別是中國報告文學有長足進展。在中國,50年代早期反映抗美援朝的報告文學飲譽世界文壇,如《朝鮮通訊報告選》、《誌願軍一日》及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劉白羽的《朝鮮在戰火中前進》,楊朔的《鴨綠江南北》,巴金的《生活在英雄們中間》,老舍的《無名高地有了名》等。這些作品真實記錄了二戰後兩個世界的又一次較量,充分顯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及正義事業的巨大力量,是全球報告文學中別具特色的組成部分。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後期,是新中國報告文學的又一個豐收季節。其中,盡管受到反右運動的衝擊,但基本上未傷元氣,出現了《在橋梁工地上》、《本報內部消息》、《為了六十-個階級弟兄》、《共產主義戰士一雷鋒》、《英雄登上地球之巔》、《縣委書記的榜樣一焦裕祿》等主旋律作品。這些作品與西方同期報告文學相比,洋溢著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精神,以正負兩方麵的批判力量補足了西方報告文學價值取向上的缺陷。據統計,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間,《人民文學》發表報告文學80餘篇,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春天的報告》,中國作協組編了《報告文學選》,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部隊報告文學散文選》等。70年代末至今的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則自覺地實現了與全球報告文學的接軌,構成世紀之交中西交彙的報告文學新趨勢。
從宏觀視野考察,世紀之交的中外報告文學作者、作品眾多,題材寬闊,視角多變,手法多樣,不拘成規,多元發展,並且哲理性加強,曆史反思意味加濃,熱點追蹤及透視效果明顯,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意識。這裏,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篇篇俱到,僅舉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便可推知全貌。概括起來,基本格局如下:
格局之一:關於當代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大亊的熱點追蹤
主要代表性作品有:《九"一三事件始末記》、《80年代西方政壇醜聞錄》、《王冠的角逐》、《空前的角逐一俄羅斯總統大邀、《變動中的埃及》、《失控的權力一一腐敗官員現形錄》、《’95全球反腐紀實》、《魔鬼市場》、《錢,權力的魔方》、《錢,瘋狂的困獸》、《人妖之間》、《中國大款》、《中國商界大—曝光》、《中國老板星族》、《摩加迪沙行動》、《中東一熱點地區的秘聞軼事》、《黎巴嫩一一戰亂春秋》、《世紀之戰目擊記一一海灣戰爭采訪錄》、《和平是這樣出現的一一波黑風雲錄》、《旅俄紀行》等等。此外,《唐山大地震》、《大興安嶺大火災》等報道自然災害的作品以及《揚眉劍出鞘》、《中國姑娘》、《中國足球之迷》、《在洛杉肌的日日夜夜》、《犯規》、《驚世奇兵一世界矚目馬家軍》等反映體壇盛事的作品,也同樣具有全球熱點效應。
格局之二:現實與曆史的深層反思
這類作品有:《命運》、《正氣耿》、《線》、《祖國高於一切》、《與祖國的文明共命運》、《巴黎,讓我們仔細看看你!》、《美國夢尋》、《曼德拉的鐵窗生涯》、《張學良的幽禁歲月》、《安妮日記》、《不滅的光輝形象周恩來總理在歐洲》、《昨天一一中英鴉片戰爭紀實》、《大清王朝的最後變革》、《海葬》、《上海:1949大崩潰》、《板門店談判》、《鷹爪下的羔羊》、《越過馬其諾》、《不沉的英倫島》、《犁不開的凍土》、《血染的冬天》、《喋血黃沙》、《英吉利海峽狂飆》、《黃河在咆哮》、《山打根八號妓皖》、《飽食的惡嫩〉、《德意日法西斯覆滅記》、《日本和德國戰後認罪兩不同》等。
格局之三:知識與文化背景的審視優秀者如:《窗邊的小姑娘》、《日本留學一千天》、《美國留學》、《世界大串聯》、《德意誌思考》、《一個中國女人在歐洲》、《在翡冷翠朗佛羅倫薩一個著名餐館吃夜飯的經曆》、《美國是個裸體》、《美利堅紀行》、《美國印象》、《紐約的刺激性》、《夢幻巴黎》、《海濱故人》等。此外,《哥德巴赫猜想》、《亞洲大陸的新崛起》、《中國知識界大震蕩》、《神聖憂思錄》、《希望工程紀實》等文本也是優秀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識與文化審視性作品。
格局之四:倫理道德與法律的思考這類作品有:《陰陽大裂變》、《墮落的和不甘沉淪的群落》、《愛與恨》、《情人世界》、《婚變大走穴》、《跨越大洋的公案一〈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爭議實錄》、《筆墨惹官司,名人上公堂》、《我,十三歲,妓女,吸毒者》(德)等。
格局之五:生態與生存的憂患
佳作如:《民以食為天》、《西部在移民》、《伐木者,醒來》、〈〈北京失去平衡》、《隻有一條長江》、《中國風沙線》、《超載的土地一二難境地的中國人問題》、《中國的“小皇帝”》、《中國農民大趨勢》、《走出神農架》、《中國綠色旋風》、《丐幫漂流記》、《中國社會大透視》、《5*19長鏡頭》、《北京人》、《一百個人的十年》、《新中國的一日》、《我控訴》(英〉、《溫切爾“名流”的流言、權力和文化》(美〉、《複合汙染》(日〉、《家園》(美〉、《茲拉他日記》(波黑〉、《胡桃夾子:金錢、瘋狂、謀殺》(美)等。總體看來,世紀之交的全球報告文學因獲得了更為充分的文體自覺,所以表現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生動局麵。以上梳理僅僅隻是相對意義上的綜合,離全麵、深入的概括相去尚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基本回眸,使人們更清醍地看到報告文學已經達到的廣度及自覺程度,明確現時狀態及未來可能狀態的報告文學的思辨與寫法已不能同早期經典及反法西斯報告文學同日而語,從而培育起一種跨世紀、開放性的大報告文學觀念。
[俄〗高爾基我們的廣大讀者應了解什麼久轉引尹均生(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4頁。
[法]薩特乂〈現代〉雜誌創刊詞》,轉引《國際報告文學研究》,第235頁。
[塞]廠巴克3基希及其報告文學》,引自王榮綱編《報告文學研究資料選編》(下廣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7頁。
恩袼斯夂〈法蘭西內戰〉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25~326頁。
馬克思語,參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八1985年內部印刷本穴第23—24頁。
列寧:《霣槭世界的十天’序》,引自(國際報告文學研究》,第90頁。
[美]斯諾:《複始之旅》,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頁。
[美]海倫’斯諾:《70年代西行漫記》,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頁。
引自《報告文學研究資料選編沁下八第798頁。附注:本文與導師尹均生教授合作完成。
(原栽《廣播電祝大學學報》1998年弟1期)
世紀之交國際報告文學的回視、定位與展望
(下)
文本定位:批判窻識,審美情態,複合樣式
既然報告文學的單一格局被打破,並在世紀轉換關頭表現出異彩紛呈的進取姿態,那麼,新的疑問將被提出:現在時態報告文學的文本方位如何?
我們認為,回答該問題需擺正三大參照係,即社會生活的存在參照,藝術內部的背景參照和文學本體的特質參照。2.1報告文學發軔於社會批判意識與存在方式的社會生活相比照,任何觀念形態都是一定社會生活在相應主體大腦中反映的產物,報告文學也不例外。發軔之初的全球報告文學因指歸世界與人類,在本質上扣合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和社會發展的節律,罔此,它具有內在的、能動的、辯證的批判功能。同時,正因為這種源自生活潮頭的意識形態具有批判意義,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所以,在報告文學萌生之際,高爾基便熱情歡呼:“特寫作家的工作激流’,好像要從我們現實的皮膚上,把過去的汙垢和灰塵衝洗掉,同時使過去的最可恥的怪現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語言藝術還從來沒有如此真摯和成功地為認識生活的事業服務過。”可以認為,批判意識是報告文學的天性。日本學者川浩認為,包括報告文學在內的近代散文,“在它產生的當初,已經帶了強烈的社會批判的色彩。”0我國早期報告文學理論家周鋼鳴界定說:“更深人事實的核心,更具體地用形象來描寫事實,更迅速地執行事實的報道和強烈的社會批判的任務,這就是所謂報告文學。”
無論是早期經典報告文學,還是二戰期間進步的反法西斯報告文學,抑或是深層掘進、多元發展的現代報告文學,都顯示了對壓迫、剝削、黑暗、腐敗、苦難、戰爭等等的激烈批判,表現出對於社會進步、光明、廉潔、幸福、和平與發展的強烈渴求。茅盾在談及早期報告文學集《中國的一日》時說,作品“從中國的每一角落,發出了悲壯的呐喊,沉痛的聲訴,辛辣的詛咒,含淚的微笑,抑製著的然而沸騰的熱情,醉生夢死者的囈語,宗教徒的欺騙,全無心肝者的獰笑!這是現中國一日的然而也不僅限於此一日的奇瑰的交響樂”。《包身工》尖銳揭露和嚴厲控訴了日本資本家殘酷的跨國剝削,作品沉痛地寫道,“東洋廠的每一個錠子上麵,都附托著一個中國奴隸的冤魂。”在回憶寫作的原動力時,作者指出:“在20世紀帝國主義經營的工廠裏,原來還公然地保存著奴隸製度。我感到憤怒,我覺得非把這個人間地獄揭發出來不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對資產階級的虛偽、盤剝和種種醜態作了淋漓盡致的冷嘲熱諷,他那“痛苦嚴峻的笑,往往有一種遏止不住的僧恨,它扯去了美國資本主義的偽裝,對在作家生前已成為世界資本主義主要強國的美國醜惡現實迫切地予以諷刺和批判”0。當代德國作家凱.赫爾曼與霍.裏克的《我,十三歲,妓女,吸毒者”,以西柏林一個真實的故事,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現實。主人公女中學生克麗斯蒂娜因父母離異,由一個天真少女墮落為妓女和吸毒者,屢次自救而不能自拔。作品出版後迅速風行歐美,在西方幾乎家喻戶曉。看罷作品,人們不禁要問這是誰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