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中國民眾所遭受的巨大不幸,麵對無以複加的貧富不均和黑暗統治,斯諾再也沉不住氣了。他拍案而起,振臂呐喊:“為什麼他們不打進城市裏去搶那些把他們妻女買去,那些繼續擺36道菜的筵席而讓誠實的人挨餓的流氓無賴?”但他同時堅信,“隻要有方法,有組織,有領導,有可行的綱領,有希望一一而且有武器,他們是會鬥爭的。
(二)國外以日本帝國主義為先鋒的野蠻入侵
由於國民黨的腐敗與反動,招致日本帝國主義亂中取利,乘機人侵中國;因為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更使日本侵略者有恃無恐,得寸進尺,意欲吞占整個華夏。斯諾發現了這種可怕的聯係。
令斯諾痛心的是,因為國民黨反動派的錯誤路線,僅短短幾年,“中國把五分之一的領土,409以上的鐵路線,859的荒地,一大部分的煤,80的鐵礦,37的最佳森林地帶以及409左右的全國出貿易丟給了日本侵略者。”他深刻地總結說,南京長達9年的反共內戰的結果是:“第-次清剿’運動時,滿洲落人日本的手裏,第二次上海遭到侵犯,第三次放棄了熱河,第四次失去了冀東,而第五次肅清殘匪’運動中,冀察的主權又受到了很大損害。”有鑒於此,斯諾預言,“階級矛盾可能不得不從屬於外部的對日鬥爭的勝利解決,沒有這勝利解決,階級矛盾當然是不能滿意地解決的。這不僅說明了他對日本法西斯的憎惡,也說明了斯諾對中國反動政府的強烈不滿和對中國人民的深切理解。
同時,他充分相信中華民族的反抗意識及抵抗能力,認為帝國主義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而帝國主義的最終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他期待著,“曆史的障礙終於被衝垮,帝國主義所哺育的巨災大禍,像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一樣,終於衝了出來摧毀帝國主義。”
二、國共合作,一致抗日一一共產黨的民族解放壯舉
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和日本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主權的粗暴踐踏,終於遭到客觀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決反擊。盡管《紅星照耀中國》發表時中華民族的全麵抗戰才剛剛開始,但他顯然已經看到了這個偉大民族全麵複興的曙光。
斯諾的興奮時刻“出現在遇到人們正在全力以赴地實現他自密蘇裏起就一直夢寐以求的民眾活動和民主權利。……1936年,他發現了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這一時刻”。
斯諾認為,“共產黨領袖們用了神奇的遠見,正確地分析那些促成對日抗戰的事實,預測到這一抗戰的性質,而且指出中國為求生存起見,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各種絕對必要。”斯諾從三個層麵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力挽狂瀾的雄心壯誌、巨大努力和卓越成效。
(一)“劃時代的征途”北上抗日就在國民黨全力“圍剿”南方蘇區時,共產黨人以民族大義為重,迢迢萬裏,北上抗日,擔負起民族自救的曆史重任,成為挽救民族危機的中流砥柱。
《紅星照耀中國》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這一人類曆史匕的空前壯舉。作者稱萬裏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一次“劃時代的征途”、“軍事史上偉大的業績”,其“豐富多彩、可歌可泣”使得漢尼拔經過阿爾卑斯山的行軍相形見絀。他無比欽佩紅軍的大智大勇,高度評價紅軍長征的不朽精神和蓋世功勳。他說:“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無論在人力麵前,或者在大自然麵前、上帝麵前、死亡麵前都絕不承認失敗一所有這一切以及還有更多的東西,都體現在現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的曆史中了。?經由這種前所未聞的特殊錘煉,使紅軍成為“中國惟一的一支從政治上來說是鐵打的軍隊”,成為堅強有力的“打擊壓迫者的拳頭”。
塔"奇曼評價說,《紅星照耀中國》最重要的價值在於“首次刻畫了共產黨著名人物,首次描述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信念和目的”。這基本上概括了《紅星照耀中國》在表現紅軍長征方麵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二)為解除國內壓迫、建立健康的生活秩序樹立了樣板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選擇西北作根據地,盡管有著各種各樣的因素,但可以肯定,他們已經預見到“這個地區要對中、曰、蘇的當前命運起決定性的作用”。
斯諾認為,陝甘寧災變頻仍以及捐稅之重、民困之甚,使之“存在著早已成熟的實行變革的條件。……存在著人們要起來反對的東西,即使他們還沒有鬥爭的目標!因此,當紅星在西北出現時,無怪有千千萬萬的人起來歡迎它,把它當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事實上,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健康而強烈的生命意念早已決定了它是黑暗王國中的光明火把。斯諾充分估計到這一點:“不論命運使這些紅軍顛沛流離到什麼想象不到的地方,他們都有力地要求進行深入的社會改革……而且他們給窮人和受壓迫者帶來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信念。”這種“撒遍人間都是愛”的革命熱情,使紅軍有可能一路播種,一路收獲。他調查後指出,“在紅軍的各支隊伍裏,幾乎中國各省的人都有。在這個意義上,紅軍或許是中國惟一的真正全國性的軍隊了。”
《紅星照耀中國》視紅軍長征的曆史為“盛大的巡回宣傳”史,“他們真誠的迫切的宣傳目標始終是要震撼、喚起中國農村中的億萬人民,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喚起他們的人權意識,同儒道兩教的膽小怕事、消極無為、靜止不變的思想做鬥爭,為人民當家作主’一這是中國農村中的新氣象而鬥爭,為共產黨心目中的具有正義、平等、自由、人類尊嚴的生活而鬥爭”。鬥爭的結果,“農民階級經過兩千年的沉睡以後在覺醒的狀態下逐漸站起來”。
斯諾廣泛采訪了蘇區的農業、工業、商業、教育等。他認為,西北蘇區發揚了原江西蘇區的各種優良傳統,“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貸,取消苛捐雜稅,消滅特權階級”。0“貪官汙吏幾乎是從來沒有聽到過。乞丐和失業的確像共產黨所說的那樣被消滅’了。……纏足和溺嬰是犯法的,奴婢和賣淫已經絕跡,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都遭到禁止。蘇區建成了自己的印刷廠、織布廠、被服廠、製鞋廠、造紙廠、製毯廠、煤礦、製鹽業和石油工業,在陝西和甘肅建成了400家合作社。紅區鼓勵誠實有序的商業行為,實行免費教育。斯諾著重指出,紅軍采取革命化教學方法?的士兵有文化,連64歲的老紅軍也學習了幾百個漢字。紅軍不僅讀書識字,而且在學習中掌握了共產主義的基本戰鬥思想。麵對生氣蓬勃的新世界,斯諾激動不已:“這是中國的惟一值得采訪的消息。”
《紅星照耀中國》還在鮮明的對比中突出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大眾真正的血肉聯係。這是革命成功的重要保證。1936年10月,斯諾剛由紅區返回白區,適值蔣介石光臨西安府。目之所
及,西安禁止一切交通,城門的所有道路遍布憲兵和警哨,沿路農民被趕出家門,有欠雅觀的房屋被強行拆除。斯諾感慨萬千:“總司令的駕到同我記憶猶新的場麵毛澤東、徐海東、林彪、彭德懷毫不在乎地走在紅色中國的一條街上一一截然不同,令人難忘。而且總司令並沒有人懸賞要他的首級。這生動地說明誰真的害怕人民,誰信任人民。”
紅區之行,斯諾形成了一個重要理念一“一個更好的世界是能夠創造的,而且隻有他們才能夠創造這樣一個世界,在這樣的信念的鼓舞下……通過宣傳和具體行動使億萬人民對於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概念。”
(三)為妥善解決“西安亊變”、達成全民抗日方略鋪平了道路
就在共產黨人致力於新生活的創造時,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意大利默認日本強占中國東北,德日簽訂反共協定,胡宗南繼續“剿共”。在此背景下,蔣介石依然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於1936年12月7日再抵西安,不顧國人的強烈呼喊,於12月10日通過對蘇區發動第六次“圍剿”的計劃,決定於12月12日公布反共動員令,逮捕張、楊部隊中的“同情共產黨分子”,而且準備隨時撤換消極“剿共”的張學良。值此“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曆史關,張、楊背負起民族重擔,果斷扣留了蔣介石,逼蔣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及由此而來的聯合抗日,是20世紀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核心事件,也是《紅星照耀中國》深沉而博大的民族意識的高峰體現,寄寓著斯諾超越狹溢民族觀念的關於中華民族前途的憂患意識。斯諾敏銳而積極地評價了這一曠世義舉。他說:“在報紙遭到完全控製,人民被剝奪政治權利的情況下,人人都知道要向南京進言或者改變它的政策,隻有一個有效辦法,那就是武裝示威,即中國人所說的兵諫’……。把感情暫時撇在一邊不說,可以認為張學良對獨裁政權頭子采取直接行動,是選擇了最人道的、最直接的辦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花的生命損失最少,流血最少。”因而,“西安事變”的客觀曆史效果是進步的。
超乎常人意料的是,共產黨不僅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而且建議放蔣回南京執政。斯諾由此判斷,共產黨真正需要和平。“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利於停止內戰,促成了國共聯合抗日的局麵,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
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事實初步形成之後,斯諾認為,盡管這種團結不是穩定、永久的,甚至還有可能破裂,“但是這種團結的實現,肯定結束了革命戰爭的時代,而揭開了一個新的時代”。尤其是國共邊界的暫時相對自由,使成千上萬的有誌青年大規模投奔西北,客觀上壯大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西安事變”的發生與和平解決,說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意誌堅不可摧,說明中國共產黨人的遠見和戰略胸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自救創造了曆史契機,同時為中國共產黨在徹底解決民族危機的前提下最終解決國內階級矛盾奠定了必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才基礎,因而堪稱“扭轉了中國曆史的潮抓。
崇離的人類意味——對世界美好前景的熱烈追求
去世前,斯諾寫了一封短信。其中寫到:“我感到我自己是人類的一部分,因為我知道幾乎每一個國土裏的善良的人都是人類的一部分。正是這種趄越民族、跨越國界的全球視野和對於人類的終極關懷,使《紅星照耀中國》成為國際報告文學史上迄今為止發行量最大、讀者最多、影響尤為深遠的經典之作。
―、考察紅色中國的人類學動機
“埃德的焦點是人類。”
事實正是如此,斯諾始終懷著熾熱的人類情感去麵對現實。在美國,他夢寐以求的是到中國尋找“東方魅力”。來中國後,他最大最強烈的願望是訪問西北紅區。西行之前,他設計了一係列重大問題:紅色中國的“運動真是世界革命的一個有機部分嗎?他們是真正的國際主義者嗎?”;“他們的運動的革命基礎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希望,什麼樣的目標,什麼樣的理想,使他們成為頑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戰士的呢?”;“他們是不是對於一種理想、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學說抱著熱烈信仰的受過教育的人?”;“紅軍抗擊極大優勢的軍事聯合力量達9年之久,這個非凡的記錄應該拿什麼來解釋呢?”;“共產黨是真正反帝’的嗎?他們真要同日本交戰嗎?在這場戰爭中,莫斯科會幫助他們嗎?”;“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軍事和政治前景如何?”;中國革命“一旦成功,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對日本意味著什麼?這種巨大的變化對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會產生什麼影響?它在世界政治上會引起什麼變化?在世界曆史上會引起什麼變化?它對英、美等外國在中國的巨額投資會產生什麼後果?為求得上述問題的答案,斯諾毅然作了一次“朝聖般的旅行”。他說,“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隻拿一個外國人的腦袋去冒險,沒有比這更值得的了。”0
斯諾此一西行,使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大白於天下。
二'、對中國民族抗戰的人類學評價
“從美國的密蘇裏開始,他就渴望並追求整個人類也包括自身的獨立自由。”這種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識,很自然地與中國人民高昂的抗日熱情產生了強烈共鳴。斯諾認為,嚴格說來,《紅
星照耀中國》的作者不是別人,而是中國共產黨和革命的中國人民;毛澤東、彭德懷等人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辭解釋了中國革命的原因和目的;透過同眾多紅軍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的談話,“讀者可以約略窺知使他們成為不可征服的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凡是這些,斷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這些是人類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
中國人民的全麵抗戰,對內“找到了民族最偉大的統一”,對外“找到了民族的靈魂”,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說,打擊了帝國主義,支援了世界革命。《紅星照耀中國》完全讚同毛澤東對世界形勢的分析:“日本帝國主義不僅是中國的敵人,而且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敵人。它特別是那些在太平洋有利害關係的各國,即美、英、法和蘇俄各國人民的敵人。”因此,從人類學觀點看,抗日就不單單是中國人民的事情,而是世界一切愛好和平與進步人民的共同責任。
斯諾以《紅星照耀中國》為載體,迅速地向全世界傳達了中國共產黨關於結成反法西斯聯盟的信息一一“除了日本和那些幫助日本帝國主義的國家以外,上述範圍中的各國〔指受到法西斯威脅的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印度、菲律賓等國一引者注〉,可以組成反戰、反侵略、反法西斯的世界聯盟。”在此項事業中,斯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作用。
斯諾還闡述了毛澤東站在人類高度以開放的全球視野勾畫的戰時外交方略:其一,“那些援助中國或者並不反對中國獨立和解放戰爭的國家,應該請他們同中國保持密切的友好關係”;其二,“至於日本,中國必須以解放戰爭的行動,來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沒收日本帝國主義所有的財產,取消日本在我國的特權、租界和勢力”;其三,“對於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共產黨人並不主張采取可能使中國在抗日鬥爭中在國際上處於不利地位的措施”;其四,“當中國真正獲得了獨立時,那麼,外國正當貿易利益就可享有比從前更多的機會”。這是中華民族莊嚴的解放宣言,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自信與成熟的標誌,體現了中國人民作為人類大家庭一員的責任感和國際參與意識,因為毛澤東對斯諾說過:“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是國際社會主義的勝利的一部分……如果中國蠃得了獨立,世界革命就會迅速地發展。”
至此,斯諾已經同中國民族解放運動聯在了一起,並且,他把“這份感情同反對世界上的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責任聯係起來了”。
三、對共產國際的人類學考察
中國共產主義事業顯然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紅星照耀中國》第十一篇重點考察了俄國革命的影響以及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共產國際的關係。他說:“考察中國共產黨與俄國共產黨、或共產國際、或整個蘇聯的關係,不屬本書的主要目的。……但是如果不談一談這種有機的聯係和這種聯係對中國革命史的更為重要的影響,本書就不免有所欠缺。”0這種考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麵:
首先,俄國和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色事業有著肯定的影響。
斯諾指出,在中國,特別是在知識青年中,“俄國肯定地而且明顯地起著支配性的影響”;“在這種青年中間,列寧幾乎受到崇拜,斯大林是最受愛戴的外國領導人,社會主義被視為理所當然是中國未來的社會形式,俄羅斯文學讀者最多”。
他比較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詢以及其他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國家曾經派了成千上萬名的政治、文化、經濟或教會工作者到中國去,積極向中國群眾宣傳他們本國的信條。……然而在這10年中到過中國並對他們所生活的社會有所了解的人,很少會否認,馬克思主義、俄國革命、蘇聯的成就對中國人民發生的精神影響大概比所有基督教資產階級的影響加起來還要深刻。”0就中國革命的主體來說,中國共產黨人也堅定地認為,中國革命不是孤立的,全世界億萬人民都在注視著自己,蘇聯是“巨大的鼓舞和營養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