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憶錢鍾書(3)(1 / 2)

我自己覺得年紀老了;有些事,除了我們倆,沒有別人知道。我要乘我們夫婦都健在,一一記下。如有錯誤,他可以指出,我可以改正。《圍城》裏寫的全是捏造,我所記的卻全是事實。

錢鍾書與楊絳

1932年春,楊絳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不久,就知道已是三年級本科生的錢鍾書的赫赫大名了。錢鍾書名氣真大,新生一入校便都會知道他。但他的架子太大,一般低年級的學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訪他,所以許多新生都覺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風采。

1932年春天,在一個風光旖旎的日子,楊絳結織了這位大名鼎鼎的同鄉才子。楊絳初見錢鍾書時,他穿著一件青布大褂,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錢鍾書的個頭不高,麵容清臒,雖然不算風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卻炯炯有神,在目光中閃爍著機智和自負的神氣。而站在錢鍾書麵前的楊絳雖然已是研究生,卻顯得嬌小玲瓏,溫婉聰慧而又活潑可愛。錢鍾書侃侃而談的口才,旁征博引的記憶力,詼諧幽默的談吐,給楊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兩人一見如故,談起家鄉,談起文學,興致大增,談起來才發覺兩個人確實是挺有緣份的。1919年,8歲的楊絳曾隨父母到錢鍾書家去過,雖然沒有見到錢鍾書,但現在卻又這麼巧合地續上“前緣”,這不能不令人相信緣份!而且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與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又都是無錫本地的名士,都被前輩大教育家張謇譽為“江南才子”,都是無錫有名的書香世家。真所謂“門當戶對,珠連璧合”。當然最大的緣份還在於他們兩人文學上的共同愛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靈的默契交融,這一切使他們一見鍾情。

1933年夏,錢鍾書從清華大學外文係畢業,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清華校方早有意讓他留校或在西洋文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約在三四年級時,羅家倫校長特地將他叫去,把破格錄取他的經過告訴他,言下之意希望他留下來,但他一概謝絕了。

清華大學留不住錢鍾書,倫敦大學再次請他去英國,他沒有應允。錢鍾書另有選擇。他父親當時在光華大學任中文係主任,身體欠佳,便召他赴上海,到光華大學任教,這大概是錢鍾書南返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麵,錢鍾書已有足夠的治學能力,他的知識大都緣於自學,他不願再聽課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華北也岌岌可危。到了1933年,學生屢屢請願、遊行,清華大學的秩序幾乎不能正常維持。此時的大學生憂心國事,已無心安坐於教室之中。東北局勢不安定,這是錢鍾書南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這樣,錢鍾書暫別仍在清華讀書的心上人楊絳,回到了上海。這時,他還沒有把他與楊絳的關係告訴父親,隻是與楊絳書信往來談情說愛。

一天,楊絳給錢鍾書寄來一封信,不巧被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閱了。待老先生看到信後,對楊絳大加讚賞。楊絳在信中對錢鍾書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親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終不受障礙。”老先生邊看邊讚:“真是聰明人語。”在老先生看來,楊絳真大方懂事,能體貼對方父母,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來說,楊絳是再適合不過的好女孩。老先生為自己一心隻知道讀書的“癡氣”兒子感到欣然,他也不待征求兒子的意見,便自作主張,直接提筆給未過門的兒媳婦寫了一封信,把她大大誇獎一番,並鄭重其事地把兒子“托付”給她。

楊絳也把錢鍾書介紹給自己的父親,楊蔭杭先生也非常賞識錢鍾書。兩人門當戶對,甚是般配,定下婚約。

錢鍾書在光華大學教書一年有餘,到了1935年春,他參加了教育部第三屆庚子賠款公費留學資格考試。當時其所報的英國文學隻有一個名額,但他卻以絕對優勢名列榜首。

錢鍾書立即把這一消息告訴楊絳,希望她能與自己一道赴英留學。

時間倉促,楊絳來不及寫信通知家裏,便打點行李,乘火車回蘇州見父母。

楊絳把自己提前畢業以及和錢鍾書一同出國的打算告訴父母,她的父母很讚成女兒的決定,立即為她置辦嫁妝,準備與錢鍾書完婚。

1935年夏天,錢鍾書與楊絳在無錫七尺場錢家新居舉行了婚禮。

婚後不久,錢鍾書楊絳即告別父母朋友,相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1937年,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了。

1938年,錢鍾書楊絳攜女兒提前回國。楊絳的父母先後去世,這對孝順的楊絳來說,不啻於一次重大的情感打擊。這以後,錢鍾書楊絳相依為命,顛沛流離,曾一度生活艱難,錢鍾書為維持這個家,不得不多代課。直到1949年,他們重返清華大學園。

新中國成立後,他們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春天。1950年起,中央領導力邀錢鍾書擔任“《毛澤東選集》英譯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應承了,為之耗費了大量的心血。此時楊絳在清華大學外文係教書,課務並不繁重,便在業餘時間從事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