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憶梁實秋(1)(1 / 3)

梁實秋傳略

梁實秋(1903—1987),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於北京。

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於《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表於1921年5月28日《晨報》第7版。

1923年8月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山東大學任外文係主任兼圖書館長。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係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七七事變後,離家獨身到後方。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後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係教授,後兼係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遊美,在美台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後重返台灣。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台北。

梁實秋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懷念梁實秋先生

聶華苓

我認識梁實秋先生,正值我一生最黯淡的時候。在60年代初,生活宛如孤島。我在台灣大學和東海大學兩校教創作,在台大校園和大廈山上和學生們在一起,是我枯寂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再就是和海音、孟瑤一同於周末去梁先生家。

梁先生家一片春風,甚至他家幫傭的小姑娘名字也有“春”意:春綢。那是我聽到的最好聽的名字之一,至今難忘。梁先生、梁師母都是美食家。我們去他們家之前,就知道那天梁師母將給我們吃什麼:餃子呀,薄餅呀,炸醬麵呀,全是梁先生喜歡吃的食物。他那時已有糖尿病,隻有望食興歎,淺嚐即止。我們可樂了,不但吃得好,還可聽梁先生講笑話,還可看梁先生故作饞相扮小醜——他是很好的演員。他妙語如珠,睿智之中透著孩子般無奈的天真,仿佛是報複我們那幾個白吃:你們不準我吃,好!我就講笑話,笑得你們噴菜,笑得你們流淚,笑得你們告饒。海音和我都愛笑,孟瑤也笑。梁先生的妙語,我們的笑聲,巡回不已,皆大歡喜。梁先生用笑話代替炸醬麵,才不致“饞”得很痛苦。記得他給我們講過一個單身漢的故事。

某君從美國學成歸國,找不著女朋友。他長得不錯,隻是個頭太矮。他認為隻要有錢,就可以找到女朋友。於是他將由美國帶回的四百美金視若生命。他買了個特製的夾層皮帶,將美金塞在兩層之間,用拉鏈封好,日夜綁在身上。他外出購物,拿不出錢,就進廁所,解開皮帶取錢。因此,他需要錢的時候,必上廁所。久而久之,有人知道了他的秘密。有天晚上,鬼使神差,他睡覺前把褲子連皮帶一起順手搭在椅背上。半夜醒來,褲子不見了。他到處尋找,在院子裏找到褲子,皮帶不見了,四百美金不見了。他從此發奮賺錢,身兼數職,非常節省,吃飯用魚內髒下飯(我們正吃梁師母親手做的鮮肉餃子)。他存了許多錢,還買了四棟房子出租。他每天必去看看房子,摸摸房子的磚頭。但是,他還是找不著女朋友。因為他太矮了吧。他便訂做了雙高底鞋。在人多的場合,他必站在高處顯眼的地方。他還是找不著女朋友。還有什麼毛病呢?單眼皮,他去醫院動手術割眼皮。醫生得從他手臂上割下一塊皮,粘在眼皮上,要等手臂的皮在眼皮上粘牢了,他才能將手臂放下。一連好幾天,他舉起手臂貼在眼皮上。眼睛成了雙眼皮,仍然找不著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