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憶梁實秋(1)(2 / 3)

梁先生說那是真人真事。我們逼著問:是誰?是誰?他笑而不答。梁先生講笑話時就是那副真真假假的神情。一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梁先生是否講的真人真事。那簡真就是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嘛!

吃喝談笑之中,偶爾也談文壇舊事。我們巴巴地問到徐誌摩、陸小曼、冰心、老舍、沈從文……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們,那時他們都好像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我們對那些身為作家的“人”,遠比任何文壇事件有興趣。例如,我們會問:“冰心是什麼樣兒?”梁先生笑笑,想起了他的秋郎時代吧?“長得不錯。”他沒多說。從他那一笑之中,我就可以想象冰心年輕時清麗的模樣。

梁先生那時還沒從師範大學退休。他不喜酬酢,很少外出,也很少有客人,對外界的事也似乎沒興趣。我和海音、孟瑤似乎也為他們夫婦倆的生活添了點兒樂趣,每過一陣子,他們就邀我們去玩。隻有文薔一家從美國回去看兩老的時候,他們就不理我們了。那時我覺得梁先生挺寂寞的。

1964年,我由台灣來美國之前,去看梁先生和梁師母。

“你沒有路費吧?”梁先生在談話中突然問我這麼一句話。

“您怎麼知道?”

“我知道。你需要多少?”

我到美國的路費,就是梁先生借給我的。我到美國後申請到一筆研究金,才還給了在西雅圖的文薔。

我和梁先生通信多年;信雖不多,但一紙短箋,寥寥數語,卻給我這海外遊子無限鼓勵和溫暖,我也對至情至性的梁先生多了點認識。

1972年,我和安格爾去西雅圖,正值梁先生和梁師母在文薔那兒。楊牧(那時候他還叫葉珊。在我心目中,他永遠是躺在我愛荷華家中地板上,手指自己鼻尖說:“我,葉珊,二十五。”)已從麻州大學轉到華盛頓大學去教書。他邀我們和梁先生夫婦相聚。我們一起開車去文薔家接兩老去一中國餐館。八年不見,相見特歡。梁先生和安格爾一見如故。我隱約感覺到兩老都有些異國飄零的心情。他們非常鍾愛女兒,也非常享受兒孫的繞膝之樂,但他們似乎不知如何安頓自己。他們說,女兒女婿太忙,忙得他們心疼,要幫忙吧,又插不進手,而且,女兒女婿也不要兩老動手。父母的慈愛,兒女的孝心,在美國全無法表達,宛如交響樂中的鋼琴、小提琴,各自美則美矣,卻無法合奏起來。

從那次見麵以後,就沒再見到梁先生、梁師母了。那已是16年前的事了。我們仍然偶爾彼此寫封短簡,就是我到國外去,也告訴梁先生一聲。1974年春,我和安格爾在亞洲七八個國家旅行了三個月,也到了台灣,梁先生梁師母仍在西雅圖。六月回到愛荷華,就看到梁先生的英文信。那是他寫給我的惟一一封英文信,為的是要安格爾也立刻看到,不必經我翻譯。他迫不及待地要我們知道他喪妻的悲痛。梁師母在去超級市場途中遭梯子擊倒去世了,那天是4月30日。梁先生的信是5月4日寫的,正是為梁師母悼祭的日子。讀著梁先生的信,我可以看到在心中哭泣、掙紮活下去的梁先生。我非常擔心他如何打發以後的日子,因為我知道他如何依賴梁師母。

幾個月之後,1975年初,我又收到梁先生從西雅圖來的信,告訴我他在台灣認識了韓菁清女士,並已結不解之緣。“我的友好幾乎都持反對或懷疑我的態度……”我將信譯給安格爾聽。我倆立刻各自給梁先生寫了信,告訴他我們十分高興他又找到幸福,不必為外間閑言閑語所擾。我們也告訴他,年齡的差別不是幸福的障礙,甚至文化的區別也不是,重要的是彼此了解、尊重、體諒、寬容和忠誠。我和安格爾就是我這輩子見到的最和諧的婚姻。

梁先生立刻又來了信,又是迫不及待地,表示“感激涕零”。他忽然成了個戀愛中的慘淡少年,需要支持,需要保證,需要信心。梁先生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位給人支持、給人保證、給人信心、大仁大智的人,沒料到他在愛情麵前也會如此脆弱。就因為這點兒“脆弱”,梁先生才更可愛、可敬、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