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憶沈從文(1)(1 / 3)

沈從文傳略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他的創作風格融寫實、紀夢、象征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素而又傳神,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他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他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與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麵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劇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沈從文1917年到1922年漂遊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沈從文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曆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懷念從文

巴金

我和從文見麵在1932年。那時我住在環龍路我舅父家中。南京《創作月刊》的主編汪曼鐸來上海組稿,一天中午請我在一家俄國西菜社吃中飯,除了我還有一位客人,就是從青島來的沈從文。他當天晚上去南京,我同他在書局門口分手時,他要我到青島去玩,說是可以住在學校的宿舍裏。我本來要去北平,就推遲了行期,9月初先去青島,是在動身前寫封短信通知他。我在他那裏過得很愉快,我隨便,他也隨便,好像我們有幾十年的交往一樣。他的妹妹在山東大學念書,有時也和我們一起出去走走、看看。他對妹妹很友愛,很體貼,我早就聽說,他是自學出身,因此很想在妹妹的教育上多下功夫,希望她熟悉她自己想知道卻並不很了解的一些知識和事情。

在青島他把他那間屋子讓給我,我可以安靜地寫文章、寫信,也可以毫無拘束地在櫻花林中散步。他有空就來找我,我們有話就交談,無話便沉默。他比我講得多些,他聽說我不喜歡在公開場合講話,便告訴我他第一次在大學講課,課堂裏坐滿了學生,他走上講台,那麼多年輕的眼睛望著他,他紅著臉,一句話也講不出來,隻好在黑板上寫了五個字:“請等五分鍾。”他就是這樣開始教課的。他還告訴我在這之前,他每個月要賣一部稿子養家,徐誌摩常常給他幫忙,後來,他寫多了,賣稿有困難,徐誌摩便介紹他到大學教書,起初到上海中國公學,以後才到青島大學。

在青島我就知道他在戀愛。第二年我去南方旅行,回到上海,得到從文和張兆和在北平結婚的消息,我發去賀電,祝他們“幸福無量”。從文來信要我到他的新家做客。在上海我沒有事情,決定到北方去看看。我先去天津南開大學,同我哥哥李堯林一起生活了幾天,便搭車去北平。

……我仿佛回到了l933年、l934年。多少人在等待《國聞周報》上的連載(指沈從文的《記丁玲》——編者注),他那樣勤奮工作,那樣熱情寫作。《記丁玲》之後又是《邊城》,他心愛的家鄉的風景和他關心的小人物的命運,這部中篇經過幾十年並未失去它的魅力,還鼓舞美國的學者長途跋涉。到美麗的湘西尋找作家當年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