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臨床應用(三)(2 / 3)

【取穴】主穴:內彝、肺、外耳。

配穴:萎縮性鼻炎加內分泌;肥大性彝炎加腎上腺;嗅覺失靈加腦幹、大腸、耳垂4區下方(嗅覺中樞)

【操作】貼壓法。中刺激。

壓籽:每日按壓3~5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專家提示】肥大性鼻炎以內鼻、外耳、腎上腺為主;萎縮性鼻炎以肺、脾、內分泌為主。

(十)過敏性鼻炎

【概述】過敏性鼻炎是黏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常分為常年性變態反應性鼻炎和季節性變態反應性鼻炎。臨床表現為流清涕、噴嚏多、鼻癢,多見於過敏體質的人群。中醫學稱為“鼻鼽”。【取穴】主穴:內鼻、肺、腎上腺、風溪、內分泌、耳尖。

配穴:體質弱者加脾、腎。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專家提示】若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一般均在季節前治療。

(十一)急性結膜炎

【概述】急性結膜炎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眼病,俗稱為“紅眼病”。表現為起病急,自覺異物感和燒灼感,雙眼明顯充血,分泌物多。當角膜受累時,有疼痛、畏光、流淚及視力障礙等。屬中醫學“天

行赤熱"的範疇。多由感受四時風熱毒癘之氣或腑髒鬱熱所致。

【取義】耳尖(或耳背小靜脈明顯處)放血、肺、眼、屏間後、腎上腺。

【操作】耳毫針法、刺血法。強刺激。

刺血:耳尖或耳背小靜脈處用三棱針放血,出血2~4滴。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十二)瞼腺炎

【軚述】俗稱“針眼”,中醫稱為“眼丹”。是眼瞼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初起眼瞼局部紅腫,眼痛,形成硬結,2~3天後出現膿點,破潰排膿,自愈。

【取穴】耳尖放血、眼、屏間後、脾。

【操作】耳刺血法、貼壓法。強刺激。

刺血:耳尖或耳背靜脈處用三棱針刺血,三棱針放血,出血2~4滴。

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十三)近視

【概述】青少年用眼衛生習慣差,使之眼睛的調節功能失常,視力漸漸變近,近視力好,遠視力降低,眼底檢査正常。部分患者與遺傳有關。

【取穴】耳尖放血、腎、肝、眼、屏間後、脾。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中弱刺激。

刺血:取耳尖,三棱針放血,出血2~4滴,兩耳交替輪用,每2天、次,、0次為1療程。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次穴,兩耳輪替,一般需1~3月。

【專家提示】青少年近視療效較好。

(十四)戒煙

【概述】眾所周知,長期大量吸煙對人體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長期吸煙可以出現咳嗽、胸悶、咳痰、咽喉腫痛、心悸氣短、腹脹納差、虛煩少寐等症狀。

【取穴】主穴:肺、口、神門、皮質下。

配穴:胃、肝、腎。(圖44-14)【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一般需1~3月。

【專家提示】經長期臨床驗證,耳穴療法對清除口腔異味、緩解戒斷症狀有明顯療效。

五、皮膚科病症篇

(一)皮膚瘙癢

【概述】皮膚瘙癢症是一種無原發性皮損,僅有皮膚瘙癢而原因不一的瘙癢性皮膚病。由於不斷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變化等繼發性皮膚損害。中醫稱為“癢風”。多由於年老久病,

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或由於濕熱內盛,邪蘊肌膚而致。

【取穴】主穴:相應部位點刺放血、內分泌、肺、肝、風溪、神門。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中強刺激。

刺血:取耳尖、下肺區、風溪點刺放血,兩耳交替輪用,每2天1次,10次為1療程。壓籽:每日按壓5~8次,3~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6~8次為一療程,需1~2個療程。

(二)蕁麻疹

【概述】蕁麻疹上皮膚黏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瘙癢性、局限性、暫時性真皮或黏膜的水腫反應,臨床以皮膚風團為主要特征。中醫學“癮疹”、“風疹”與之有關,俗稱為“風團疹”。

【取穴】主穴:耳尖(或耳背靜脈)放血、肺、脾、肝、神門、腎上腺、內分泌。

配穴:惡心嘔吐加胃、小腸;月經不調加腎、卵巢;過敏嚴重取枕、神門。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強刺激。

貼籽:每次用3~5穴,囑每日按揉4~5次,3~5天換穴1次,兩耳輪換交替,5次為1療程。刺血:耳尖或耳背靜脈放血,出血3~5滴,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一般為1~3個療程。

(三)帝狀皰疹

【概述】帶狀皰疹是由水皰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炎症性皮膚病。中醫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疫”等,多實證、熱證。表現為局部皮膚灼熱、疼痛,有粟粒大小丘疹或小水皰,附近淋巴結腫大。多春秋季節發病,愈後一般不再複發。

【取穴】主穴:耳尖或相應部位放血、肝、神門、皮質下、內分泌、腎。配穴:疼痛甚者取神門、枕;失眠取神經衰弱區、垂前。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