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科病症篇
(一)內耳眩暈病(梅尼埃綜合征)
【概述】內耳眩暈病又稱梅尼埃綜合征或發作性迷路性眩暈。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內耳病變,係內淋巴積水,多中年起病,屬中醫學“眩暈”的範疇。臨床表現為陣發性眩暈,耳鳴、耳聾,嚴重時伴惡心嘔吐、出冷汗、自發性眼震,但神誌清醒。
【取穴】主穴:耳尖放血、內耳、枕、三焦、腎、暈點。
配穴:外耳、肝、胰膽、額、皮質下、神門。
【操作】貼壓法。中弱刺激。
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專家提示】耳穴療法有明顯的止暈作用。
(二)慢性單純性中耳炎
【概述】臨床表現為耳鳴,耳內阻塞感,耳內間歇性流膿、無特殊臭味,聽力減退。病變主要在中耳鼓室黏膜。
【取穴】主穴:內耳、外耳、腎上腺。
配穴:耳尖放血、顳、皮質下。
【操作】貼壓法。中刺激。
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一般需1~3月。
(三)急性扁桃體炎
【概述】急性扁桃體炎為齶扁桃體腺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症,往往伴有不同程度與範圍不一的急性咽炎。主要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表現為畏寒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咽喉充血疼痛、扁桃體腫大上有黃色滲出物。中醫學中的“風熱乳蛾”類似於本病。在季節更替,氣候變化和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容易發病。本病多見於青少年及兒童,有傳染性。
【取穴】耳尖或輪1~輪4放血、扁桃體、咽喉、內分泌、神門。
【操作】刺血法、貼壓法。強刺激。
刺血:若高熱扁桃體紅腫疼痛較甚者,可放血少許以疏泄熱邪,在耳尖或輪,-輪4上用三棱針放血,放血2~3滴;或在耳背部找出明顯的小靜脈刺破放血2~5滴。
壓籽:每日按壓5~8次以加強刺激,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四)急性咽喉炎
【概述】急性咽喉炎是咽、喉黏膜的急性炎症,冬春兩季發病率較高。表現為發熱、聲音嘶啞、咳嗽、喉痛等症狀。易在口腔、鼻的急、
慢性炎症因疲勞、受涼、吸煙、發音過多、吸入刺激性氣體等誘因的作用下發生。中醫學中的“暴瘠”類似於本病。
【取穴】主穴:耳尖放血、咽喉、氣管、肺、平喘。
配穴:神門、內分泌、腎上腺。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以咽喉為主,壓籽時可在膠布上放2~3個王不留行籽,貼在咽喉穴後按壓數秒。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專家提示】
選穴:若伴聲音嘶啞,可取咽喉穴內側及外耳道前壁上緣的聲帶穴治療。配合理療儀治療效果更好。
(五)慢性咽炎
【概述】慢性咽炎是一種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症,表現為咽部不適、發幹、發癢,有刺激性咳嗽和黏稠液。與中醫學中的“喉痹”或“喉風”相類似。
【取穴】咽喉、內分泌、腎上腺、氣管、口、肺。
【操作】貼壓法。中刺激。
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專家提示】氣管為診斷和治療咽喉口腔部疾患的經驗穴。
(六)咽部異物感(梅核氣)
【概述】咽部異物感表現為喉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胸膈痞悶,抑鬱不舒,咽喉檢查未見異常。多見於中年婦女。西醫稱之為“癔球”,中醫稱為“梅核氣”。本病病因是情誌內傷。初期以氣滯為主,病久則易由實轉虛,出現心、脾、肝、腎虧損的虛證症狀。
【取穴】主穴:肝、食管、咽喉、氣管、皮質下、三焦。配穴:肺、脾、枕小神經點、胸。
【操作】貼壓法。中刺激。
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一般需1~3月。
(七)複發性口腔潰瘍
【概述】中醫學稱為“口瘡”,多與腑髒熱盛有關。典型症狀是口腔黏膜反複出現小潰瘍。潰瘍邊緣整齊,周圍有紅暈,疼痛不適,遇冷、熱等刺激時疼痛加重,妨礙飲食和睡眠。
【取穴】主穴:相應部位(舌、下齶、上齶等穴),心、口、內分泌、神門、耳尖放血。
配穴:病毒感染加腎上腺、風溪;失眠加神經衰弱區;食欲不振加脾、胃。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強刺激。
刺血:取耳尖,三棱針放血,出血2~4滴,兩耳交替輪用,每2天1次。
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一般需1~3月。
(八)牙痛
【概述】牙痛是口腔疾患中一種常見病。中醫認為牙痛可分為風火牙痛、胃火牙痛、虛火牙痛。一般風火牙痛多見於急性牙髓炎;胃火牙痛多見於冠周炎、化膿性跟尖周圍炎;虛火牙痛多見於慢性牙周炎和慢性跟尖周圍炎。
【取穴】主穴:口、上頜(或下頜)牙、神門。
配穴:上牙疼痛加胃;下牙疼痛加大腸;胃火牙痛加耳尖放血;虛火牙痛加腎。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每次用3~5穴(以取上頜、下頌、三焦穴為主)按揉穴位直至疼痛消失為止,囑每日按揉4~5次,3-5日更換1次,兩耳輪換交替。
(九)慢性鼻炎
【概述】慢性鼻炎是一種常見的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病程纏綿日久,以流膿涕、鼻塞,甚則頭痛、腦脹、嗅覺失靈為主證。中醫俗稱為“鼻漏”、“腦漏”或“鼻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