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籽:每次用3?5穴(以取肝、神門穴為主),按揉肝、神門穴直至疼痛消失為止,囑每日按揉4~5次,3-5日更換1次,兩耳輪換交替,5~10次為1療程。
刺血:每次用1~3穴,三棱針放血,出血2~4滴,3~5日1次。
【專家提示】破損皮膚注意防感染。飲食清淡,注意保持心情愉快。
(四)痤瘡
【概述】痤瘡是發生於青壯年麵部、胸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常伴皮脂溢出。本病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肺胃濕熱蘊結,複感毒邪而發病。以丘疹粉刺或結節為特征。屬中醫學“粉刺"的範疇。多與飲食肥甘辛辣,積熱生痰,氣血凝滯而致,與肺、胃、肝等髒腑有關。
【取穴】主穴:耳尖放血、內分泌、腎上腺、皮質下、肺、神門。
配穴:肺胃蘊熱取肺、胃、大腸;氣血鬱滯加肝膽,痰瘀結聚加膈、脾。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強刺激。
刺血:取耳尖、耳背、內分泌、皮質下,三棱針放血,出血2~4滴,兩耳交替輪用,每2天1次,10次為1療程。
壓籽:每日按壓5?8次,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一般需1~3月。
(五)銀屑病
【概述】銀屑病是一種以紅斑鱗屑、抓去脫屑、有點狀出血為特征的慢性易於複發的皮膚病。屬於中醫學“白庀”、“鬆皮癬”、“幹癬”等病證範疇。發病年齡從幼年至老年都有,多見於青壯年男性,有明顯的季節性。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中醫認為血熱是主要根源,而血熱的形成又有多種因素。
【取穴】耳尖(或耳背)、肺、內分泌、神門、肝、脾、腎上腺。
【操作】耳毫針法、貼壓法、刺血法。中強刺激。
貼籽:每次用3~5穴,囑每日按揉2次,3~5日更換1次,兩耳輪換交替,5次為1療程。
刺血:點刺,放血5~10滴,兩耳交替輪用,每2天1次。
【專家提示】慎用含汞、砒劑類的外用藥。
(六)神經性皮炎
【概述】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肥厚性皮膚病。好發於成年人。臨床表現以皮損對稱分布、苔蘚樣改變、陣發性劇烈瘙癢及很少傾向濕潤為特征。中醫稱為“頑蘚“”、“幹蘚”、“攝領瘡”等。俗稱為牛皮癬,意指此病幹燥不流水,厚者猶如牛項之皮,厚而堅。
【取穴】主穴:耳尖或皮損相應部位放血、風溪、肺、神門、內分泌、腎上腺。
配穴:失眠加神經衰弱區、垂前;泛發性皮損取耳廓前麵(或耳背部)靜脈、肺區、風溪點刺放血。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強刺激。
貼籽:每次用3~5穴,囑每日按揉2次,3~5日更換1次,兩耳輪換交替,5次為1療程。刺血:點刺範圍可大,不必過深,點刺後繃緊皮膚見滲血為宜,3~5日1次。
(七)脂溢性皮炎
【概述】脂溢性皮炎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疾患,發病與體質、內分泌失調或細菌感染等有關。中醫學的“白屑風”、“麵遊風”與本病相類似。好發於富含皮脂腺的部位,如頭皮、麵部、頸前等。表現為奇癢,皮損為淺紅色斑片狀鱗屑損害,易因搔抓而繼發感染。
【取穴】主穴:耳尖或皮損相應部位放血、肺、神門、皮質下、腎上腺、枕。
配穴:血虛加脾、肝、腎;熱甚者加大腸。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中刺激。
貼籽:每次用3~5穴,囑每日按揉3~4次,3~5日更換1次,兩耳輪換交替。刺血:每次用、~3穴,3~5日1次。
(八)黃褐斑
【概述】黃褐斑俗稱為“肝斑”,屬於中醫學“黎黑斑”的範疇。皮損為麵部對稱性黃褐色斑片。黃褐斑以肝腎不足型最為常見,證見色斑褐黑,邊界截然,狀如蝴蝶,麵色晦暗,見有頭暈目眩、腰酸腿軟。
【取穴】主穴:相應部位放血、腎上腺、內分泌、腎、肝。
配穴:月經不調加內生殖器、卵巢;男性加前列腺。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中刺激。
貼籽:每次用3~5穴,囑每日按揉3~5次,3~4日更換,兩耳輪換交替。刺血:每次用1~3穴,3~5日1次。療程一般為1~3個月。
(九)濕疹
【概述】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為多行性皮疹,傾向濕潤,對稱分布,易於複發和慢性化,自覺劇烈瘙癢。中醫所謂“浸淫瘡”、“濕毒瘡”等屬於本病範疇。
【取穴】相應部位點刺放血、神門、風溪、內分泌、腎上腺、肺、脾、大腸。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中刺激。
貼籽:每次用3~5穴,囑每日按揉2次,3~5更換,兩耳輪換交替,5次為1療程。刺血:每次用1~3穴,3~5日1次。
(十)脫發
【概述】脫發是一種症狀,在中醫學有“發墮”、“發落”、“發禿”、“頭風白屑”等多種名稱。中醫學認為發為血之餘,為腎之主,本病多與血虛腎虧,風盛血燥,情誌抑鬱有關。脫發有虛實之分。
【取穴】主穴:相應部位放血、神門、腎、脾、內分泌、皮質下。
配穴:頭頂脫發加肝;後枕部脫發加膀胱;兩側脫發加膽。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強刺激。
刺血:主選相應部位(顳、枕、膀胱)點刺放血。壓籽:耳前放血,在相應的耳背部位壓籽,囑每日按揉4~5次,3~5日更換,兩耳輪換交替,6~8次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