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臨床應用(二)(1 / 3)

二、外科病症篇

(一)急性扭挫傷

【概述】中醫認為扭挫傷是由於“跌撲閃挫”,損傷經脈而致氣滯血瘀。辨證可分氣滯型與血瘀型。

【取穴】主穴:相應部位、神門。配穴:血瘀型加肝、脾;腰挫傷者加膀胱。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選穴3~5穴,壓籽後采取強刺激手法按壓數秒鍾,待耳廓充血發熱後,囑患者適當活動患部。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1~3分鍾,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二)落枕

【概述】落枕,又稱失枕,指頸部一側的肌肉因睡枕高低不適,睡眠姿勢不良或感受風寒後,而引起痙攣,導致頸項部疼痛,功能活動受限的一種疾患,好發於青壯年,以冬春季多見。

【取穴】主穴:頸椎及其相對應的耳背部、神門。配穴:肝、脾、膀胱。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選穴3~5穴,壓籽後采取強刺激手法按壓數秒鍾,待耳廓充血發熱後,囑患者適當活動患部。每曰自行按壓3-4次,每次、~3分鍾,5日換、次穴,兩耳輪替。

(三)肩關節周圍炎

【概述】肩關節周圍炎是由於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滑囊、關節囊軟組織病變而引起肩部疼痛和運動受限的病症。中醫稱為“肩凝症”、“凍結肩”等,因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患者,也稱“五十肩”。表現為肩部疼痛,肩部活動受限,活動不靈活,嚴重者疼痛加劇,夜不能寐。

【取穴】主穴:肩關節、肩、鎖骨、神門。配穴:肝、脾、內分泌。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手法。

壓籽:以肩關節、肩、鎖骨等穴為主,壓籽後按壓數秒鍾,待耳廓充血發熱後,囑病人適當活動患肢,但不宜過度。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1~5分鍾,按壓期間主動活動頸部。

【專家提示】選穴經驗:若肩部不能抬舉,常取鎖骨、肩等穴;若外展、外旋受限,常取鎖骨、耳前肩關節等穴;若旋前受限,常取鎖骨耳背肩關節對應穴。

(四)坐骨神經痛

【概述】坐骨神經痛是一種臨床症狀。其特點是患者下肢呈放射性疼痛。發病早期常有腰部酸痛不適,數周後出現腰及下肢牽涉痛,且逐漸加重,疼痛從腰部向側臀及大小腿後側等放射,夜間疼痛加重。如不及時治療,則會導致肌肉萎縮。

【取穴】主大:坐骨神經、臀、神門。配穴:膀胱、肝、腎。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選穴3~5穴,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1~5分鍾,疼痛劇烈時加重按壓。

【專家提示】

選穴:坐骨神經痛陽性反應點常在耳廓背部、對耳輪下腳溝及對耳輪後溝明顯,臨床可在治療中選用耳背穴,強刺激手法效果更佳。強刺激後,待耳廓局部充血、發熱後適當活動患肢。

(五)腰椎間盤突出症

【概述】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由於在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之後,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纖維環破裂,髄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而引起腰痛,並伴有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等症狀為特征的一種病變。多見於青壯年男性。本病屬中醫學“腰腿痛”的範疇。

【取穴】主穴:腰骶椎、髖、神門。配穴:坐骨神經、膀胱、肝、臀。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選穴3~5穴,壓籽後按壓數秒鍾,從輕到重,直至穴位處酸、脹、熱、發散感,或腰部病所有發熱感為宜。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1~5分鍾。

【專家提示】治療腰痛時,常取與相應部位對應的耳廓背部的穴位,取耳背穴療效明顯。

(六)頸椎病

【概述】頸椎病亦稱頸椎綜合征,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由於頸椎部日常活動頻繁,發生勞損,影響到頸部神經根、脊髄或主要血管時,則出現肩臂疼痛、麻木、眩暈、癱瘓等一係列症狀。在中醫學屬“痹症”、“項強”的範疇。

【取穴】主穴:頸椎、神門、腎、交感、肝、肩。配穴:眩暈惡心者加耳尖放血、枕、額、外耳、皮質下。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選穴3~5穴,壓籽後按壓數秒鍾,壓貼穴位時應以耳廓發熱頸項部有輕鬆感為宜。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2分鍾,疼痛劇烈時加重按壓。

【專家提示】選穴:當頸椎3、4增生時,多取對耳輪起始部下緣近枕穴及腦幹;當頸椎6、7增生時,多取頸椎上段近胸椎的外側緣。

(七)腰肌勞損

【概述】腰肌勞損是指腰部積累性的肌肉、筋膜、韌帶、骨與關節等組織的慢性勞損,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見疾患。表現為腰部隱痛,時輕時重,經常反複發作,休息後減輕,勞累後加重。

【取穴】主穴:腰肌、神門。配穴:脾、肝。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同時在頸椎耳背部相應部位取穴可增強療效。

耳尖壓籽:選穴3~5穴,壓貼後施加壓力按壓,從輕到重,直至穴位處發熱、放散感或腰部病所發熱為宜。每曰自行按壓3~4次,每次2分鍾。

【專家提示】

選穴準:在腰肌穴可觸及隆起或條索感。治療腰痛時,取耳背穴療效更好,尤其是耳背的對耳輪後溝與腰肌相對應部位。

(八)類風濕性關節炎

【概述】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多發性、對稱性關節炎症為主,可引起肢體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表現為較劇烈疼痛,中醫將其列人“娃痹”、“痛痹”的範畤。多見於女性,16-55歲發病率最高,多隱漸發病。

【取穴】主穴:相應部位、神門、腎上腺、風溪、耳尖放血。配穴:關節紅腫熱痛者加腎、肝、脾、三焦。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強刺激。

壓籽:選穴3~5穴,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1~5分鍾,每3日換穴1次。刺血:耳尖穴用以針刺放血3~5滴。

【專家提示】內分泌、腎上腺、風溪、耳尖四穴,是抗風濕、抗感染、抗過敏的“三抗”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