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臨床應用(一)(2 / 3)

配穴:肝、交感。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主選胃區的敏感點和耳中、神門,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5~7次,每次3~5分鍾,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呃逆時進行強刺激按壓。

(十)肋痛

【概述】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為臨床常見病。古代稱“季肋痛”或“脅下痛”。中醫認為主要因肝鬱氣滯、瘀血停著、濕熱蘊結和肝陰不足而致。可與西醫多種疾病相聯係,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急、慢性膽囊炎,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等。

【取穴】主穴:相應部位(胸或脅肋部區相應部位),神門。

配穴:肝、膽、枕、皮質下;帶狀皰疹加肺。

【操作】貼壓法。中強刺激。

壓籽: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4~5次,每次3-5分鍾,每周壓籽2次,兩耳輪替。

【專家提示】

(1)可取與耳前麵穴位相對應的耳輪後溝處的胸及脅肋部的陽性反應點。

(2)脅肋部發散性疼痛取耳背穴效果好。

(十一)咳嗽

【概述】咳嗽是由外感邪氣侵襲肺係,或髒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肺氣不清,失於宣肅所成,臨床以咳嗽、咳痰為主要表現。

【取穴】主穴:氣管、支氣管、肺、對屏尖、神門。

配穴:咳嗽重加枕、內分泌;痰多加脾;外感發熱加耳尖放血;風熱犯肺型加大腸;急性支氣管炎加腎上腺、交感;慢性支氣管炎加脾、腎。

【操作】貼壓法。中刺激。

壓籽: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5~7次,每次3-5分鍾,每周1次,兩耳輪替。

(十二)哮喘

【概述】哮喘是指由於感受外邪,痰濁內蘊,情誌失調而致肺氣上逆,失於宣降,或久病氣虛,腎失攝納,以發作性痰鳴氣喘,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常見病證。

【取穴】主穴:肺、氣管、交感、腎上腺、對屏尖、風溪。

配穴:氣虛加脾胃;陽虛加腎、內分泌;陰虛加心、腎;喘甚加神門、枕或耳尖放血;合並感染痰多加大腸、耳尖。

【操作】貼壓法、刺血法。中刺激。

壓籽: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5~7次,每次

3-5分鍾,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刺血:發作期時取耳尖,三棱針放血,出血2~4滴,兩耳交替輪用,每3天、次。

【專家提示】緩解期應嚴防感冒。

(十三)胸痛

【概述】胸痛是臨床上常見症狀之一,可由胸壁或胸腔疾患所致。常見病因有胸外傷、肋間神經痛、心肺部疾病、胸膜炎、食管炎、帶狀泡疹等。中醫認為胸痛主要是由於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等引起胸間經氣痹阻不暢,不通則痛。

【取穴】相應部位、神門。

【操作】貼壓法。強刺激。

壓籽:以相應部位的痛點為主,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5~7次,每次3~5分鍾,5日換、次穴,兩耳輪替。

(十四)高血壓病

【概述】髙血壓病在臨床上表現為原因不明的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增高,伴有不同程度的腦、心、腎等髒器病變。高血壓標準:收縮壓≥18.7kPa和(或)舒張壓≥12kPa。在中醫學“頭痛”、“眩暈”、“中風”等病證中可找到類似的描述。

【取穴】主穴:耳尖或降壓溝放血,角窩上、心、額、皮質下、神門、交感。配穴:頭暈加外耳、枕;肝腎陰虛型加腎。

壓籽: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5~7次,每次3~5分鍾,5日換、次穴,兩耳輪替。刺血:放血前按摩耳輪,待充血發熱後,將三棱針從耳尖的耳輪處中後1/3交界處進針。進針深度可達0.5~1cm,直至耳背降壓溝,放血量3~5滴,兩耳交替輪用,每3天1次。

【專家提示】

(1)治療髙血壓以耳尖放血為主。

(2)手法要強,以磁珠貼壓法效果明顯。

(十五)冠心病

【概述】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因發生粥樣硬化而產生了血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髒病,WHO命名為缺血性心髒病。中醫認為本病在發病過程中,心、脾、腎是病之本,氣滯、血瘀、痰濁、陰寒是病之標。臨床上多表現為本虛標實。屬中醫學“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的範疇。

【取穴】主穴:心、小腸、皮質下、交感。配穴:心髒點、胸、肝、神門。

【操作】貼壓法。中刺激。

壓籽: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2~3分鍾,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十六)低血壓

【概述】低血壓是指收縮壓在12kPa以下,舒張壓在5.33~6.67kPa以下或更低的病變。中醫認為多係氣血兩虧。

【取穴】腎上腺、升壓點、交感、心。

【操作】貼壓法。輕刺激。

壓籽:壓籽後按壓數秒鍾,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十七)心律失常

【概述】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頻率、節律以及激動傳導等異常。中醫認為其發病原因有心血不足、陰虛火旺、水飲內停,使心陽不振或痰熱上擾等。在中醫學中屬“心悸”、“怔忡”、“眩暈”、“虛勞”等範疇。

【取穴】主穴:心、小腸、皮質下、內分泌。

配穴:氣血兩虛型加脾、腎;心陽不振型加腎;氣滯血瘀型加肝;心動過速加支點;心房顫動加心髒點。

【操作】貼壓法。中強刺激。

壓籽:壓籽後按壓數秒鍾,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3分鍾,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

【專家提示】心髒有器質性病變,要配合藥物治療。

(十八)神經衰弱(失眠)

【概述】神經衰弱常常由於長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負擔過重,腦力勞動者勞逸結合長期處理不當,病後體弱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現有精神疲勞、精神過敏、失眠,伴有多夢、心慌、多汗、記憶力減退等。在中醫學屬“不寐”的範疇。中醫認為其發病與情誌、飲食、病後、年邁、膽怯密切相關。

【取六】主穴:神門、心、皮質下、枕、神經衰弱區、垂前。

配穴:肝鬱化火型加肝;心脾兩虛型加脾;心膽氣虛型加膽;心腎不交型加腎;胃失和降型加胃。

【操作】貼壓法。中弱刺激。壓籽:壓好後按壓數秒鍾,以患者感到酸麻脹熱為宜,經常按壓耳穴,每次3~5分鍾,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