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測量(1 / 3)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的意義

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是以心理測驗作為工具,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進行評估。當小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學習不良、注意渙散、情緒困擾、人格障礙和問題行為等)時,通過心理健康測量,學校心理學工作者可以對問題學生進行診斷,找出問題的症結,從而製訂幹預方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幹預方案實施的過程中或者結束之後,心理健康測量可以檢驗幹預的效果,有助於修正或提出新的幹預措施。心理健康測量還可以幫助教師全麵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因材施教、實施發展性指導提供依據。

心理健康測量的宗旨是幫助教師全麵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心理健康測量必須是科學的、客觀的。不負責任的測量、錯誤的測量可能會誤導學生,甚至使學生遺恨終生。鑒於心理健康測量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掌握心理健康測量的知識、接受基本技能的良好訓練,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的原則

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的一般原則是,在發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學生的行為,在發展的框架內去評價學生的行為,其中主要包括發展常模、發展過程和發展的穩定性。

(一)發展常模

在發展的背景下理解小學生的心理機能和行為,首先要考慮發展常模。小學生的許多行為是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的,在某一年齡階段很普遍的行為,在其他年齡階段可能相對就不普遍了。如對黑暗和想象中的生物的恐懼在低年級小學生中相當普遍,但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減弱了。承認小學生行為的發展變化對於心理健康測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同樣的行為在某一年齡階段屬於發展的正常範圍,而在另一年齡階段則可能是病理的指標。

小學生的心理具有鮮明的年齡特征,因而在選擇測量工具時應當考慮測量工具是否提供了適當的、特定的年齡常模。心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心理機能或行為在某些年齡階段發展變化較快,而在其他年齡階段卻相對平穩,年齡常模中年齡組的劃分應體現這一特點。正確利用發展常模所提供的信息對測量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在心理健康測量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發展過程

為了正確解釋測量的結果,評價者還必須了解小學生的發展過程。發展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麵:其一是小學生的一般發展過程,其二是每個小學生獨特的個人發展史。

一般發展過程指年齡階段的發展。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都是一些相互聯係的機能(如認知、情感、言語)或內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任務或發展需要,這種獨特的發展需要導致了與年齡相關的發展變化。僅把小學生的行為與年齡常模比較,並不能解釋為什麼一些行為在某些年齡階段有明顯的增多,不能確定它們究竟是正常發展過程的變形,還是與正常發展有質的偏離的病理發展過程的指標。

小學生的個人發展史應包括小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如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期等)的一般發展狀況、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小學生獨特的發展過程將有助於探明心理問題形成的機製和原因。

(三)發展的穩定性

穩定性指的是行為跨時間、跨情境的一致性。用發展的觀點正確看待小學生心理特質和行為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穩定性的程度取決於所測量的心理機能和行為的類型,取決於測量的是心理機能和行為的哪些方麵,取決於測量的是孤立的行為還是不同維度行為的集合。例如,心理學研究普遍表明,外化行為(如多動、攻擊行為等)比內化行為(如恐懼、抑鬱等)更為穩定,不同維度的行為集合比孤立的行為更為穩定。

正是考慮到發展的穩定性和變異性,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測量必須基於多種背景、多種信息源,隻有這樣才能作出綜合的客觀的測量。為了更好地理解小學生跨情境的變異性,在測量小學生心理特質和行為本身之外,對其他許多重要背景(如家庭、學校、同伴等)的相關方麵也應該進行測量,因為許多重要的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小學生的適應。

(四)共生現象

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中除了要考慮發展因素之外,還應當注意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共生現象。所謂共生現象,是指同一個學生的適應問題或心理障礙總是兩個或更多的問題相繼或同時出現,很少是孤立的單一問題。觀察發現,許多小學生經常會出現多方麵(如情緒、學習、社交等)的問題,這種共生現象的高比率決定了心理健康測量必須是綜合性的。心理健康測量不僅應跨越不同的背景,而且應跨越不同的心理機能;不僅要測量學生、家長、教師所報告的問題,而且要測量在適應中那些潛在的共生問題。有時我們會發現,一些最初報告的問題其實並不是主要問題,一些症狀可能會因其他共生問題而加重。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的特性與種類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的特性

小學生的心理特性是通過小學生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測量無法直接測查他們的心理特質,而是通過小學生對測驗題目的反應來推論其心理特質的,因此,心理健康測量具有間接性。

人的行為比較沒有絕對標準,在心理健康測量中對小學生的評價總是與其所在團體中的大多數人或者某種人為確定的標準相比較而言的,如聰明與愚鈍、內向與外向等。因此,心理健康測量具有相對性。

任何測驗都不可能測量學生所有的行為,特定的測驗隻測量它所要測定的行為領域的一個行為樣本。測驗的編製者往往根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抽取出決定某一心理特質的代表性要素,選取最能表現這些要素的行為組成行為樣本。從某種意義上說,測驗隻是測量編製者所定義的行為。因此,心理健康測量具有代表性。

此外,同其他測量一樣,心理健康測量還具有客觀性。因為,測驗工具從編製到施測、記分以及對結果的解釋都經過了標準化。

當然,由於心理現象本身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人們對心理特性的測量還達不到物理測量的精確度,對某些心理特性的認識可能還有偏差,因而,對心理健康測量的使用必須相當慎重。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的種類

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的種類很多,分類隨采用的標準不同而有所不同。同一種測量采用不同標準的劃分,可能歸為不同類別。按測量的功能分類,有智力測驗、特殊能力測驗和人格測驗。按測量的材料分類,有紙筆測驗,所用的是文字材料,小學生用文字作答;有操作測驗,測驗的項目多是圖畫、實物等,不需要用文字作答。按測量的對象分類,有個別測驗,即一個主試與一個小學生在麵對麵的情形下進行;有團體測驗,在同一時間內由主試對多名小學生進行施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