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小學生個別心理谘詢(2)(1 / 3)

七、個別心理谘詢的方法簡介

(一)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理論是當代心理谘詢與治療的重要理論基礎。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S.Freud)是現代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鼻祖,他的理論與方法在幫助人們克服心理障礙和治療心理疾病中有許多可取之處。精神分析療法主要是把來訪者所不知曉的症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通過挖掘潛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召回”到意識範圍內,使來訪者了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以便使症狀消失。

也就是說,通過挖掘來訪者潛意識中的心理矛盾和衝突,找到致病的症結,並把它們帶到意識領域中來,使來訪者對此有所領悟,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得以糾正和消除,從而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結構,達到心理健康。其谘詢的基本目標是使潛意識意識化,使潛意識衝突表麵化,從而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或重建人格,克服其潛意識衝突。在谘詢過程中,谘訪雙方要相互信任,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來訪者產生某種形式的抗拒。

精神分析療法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方法,是在了解來訪者的基本情況以後,讓來訪者躺在一個安靜、光線適當的房間內或坐在舒適的沙發上,谘詢者站在或坐在其後而不是前麵,然後讓來訪者打消顧慮,盡情傾訴他想要說的話。谘詢者不要隨意打斷來訪者的話,對他所講的內容不加評論,鼓勵其大膽地說,必要時可進行適當的引導。

2.疏導宣泄。

疏導宣泄是通過痛快淋漓的傾訴,將心頭的鬱悶和內心深處的隱私痛快地訴說出來,一吐為快,從而恢複心理平衡,防止發生身心疾病。要有效地引導患者傾訴心中的苦悶,以達到心理宣泄的目的。

3.認知與領悟。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當前心理疾病的根源在過去的經曆之中,甚至可以回溯到幼年時期。過去的焦慮經驗因種種原因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麵而使患者“遺忘”。通過精神分析,引起來訪者的回憶和聯想,將潛意識層中的病因“召回”到意識領域,使之意識到這些心靈深處的“病根”與當前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在理智上、情感上真正達到認識和領悟,這樣症狀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自然消失。當然,這種領悟是通過醫生的分析、解釋和治療而實現的。

4.暗示療法。

心理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或動作,以含蓄的方式,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情感、意誌以及行為產生影響。受暗示者的心態改變是下意識的,其受影響的過程是不自覺的。暗示療法在癔病治療中經常使用,其療效非常明顯。暗示內容應當針對來訪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語言和方式,靈活機智地使用暗示性語言。

精神分析療法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谘詢的過程中要慎用,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還無法作出正確的估計。對小學生使用精神分析療法要視具體情形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二)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也叫行為矯正法,它是建立在行為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心理谘詢方法。其基本認識是: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通過後天的學習、訓練培養而獲得的,自然也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改變或消失。

行為療法是所有心理谘詢方法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其中包括了許多經典的具體方法。

1.係統脫敏法。

係統脫敏法在行為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來訪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症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人和動物的肌肉放鬆狀態與焦慮情緒狀態是一個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製作用。係統脫敏法一般包括三個步驟:一是排列出焦慮的等級層次表,即找出使來訪者感到焦慮的事件,並用O~100表示出對每一事件感到焦慮的主觀程度。其中0為心情平靜,25為輕度焦慮,50為中度焦慮,75為高度焦慮,100為極度焦慮。然後將標出的焦慮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弱到強依次排列。二是進行放鬆訓練,以全身肌肉能迅速進入鬆弛狀態為合格,一般要做6~10次練習,每次需時30分鍾,每天12次。三是進入係統脫敏過程,進行焦慮反應與肌肉放鬆技術的結合訓練。係統脫敏可分為想象係統脫敏和現實係統脫敏。想象係統脫敏的過程即讓來訪者處於全身肌肉放鬆的狀態下,由谘詢者口頭描述,讓來訪者進行想象,從最低層開始,想象30秒,停止想象時報告此時感到主觀焦慮的等級分數,以不感到緊張與害怕為止,再進入下一個層次。如此漸進,直到通過最後一個層次。係統脫敏法可以治療學生的考試焦慮和社交恐懼。

2.滿灌療法。

滿灌療法也叫暴露療法、衝擊療法。它同係統脫敏法的類似之處是,都鼓勵來訪者去接觸自己敏感的對象,在接觸中實現脫敏;不同之處是一開始就讓來訪者進入自己最恐懼或焦慮的情境之中,給他一個強烈的衝擊,同時不允許其采取堵耳、閉眼、哭喊等逃避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快速、充分地向來訪者呈現他害怕的刺激,實際體驗後他感到並不是那麼害怕,恐懼感就會慢慢消除。刺激的出現要堅持到來訪者對此刺激習以為常為止。采用滿灌療法,應事先將治療方式與來訪者講清楚,征得同意後方可進行。滿灌療法適合於對有焦慮和恐懼傾向的來訪者使用。在具體運用時,要考慮來訪者的文化程度、受暗示程度、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和身體狀態等多種因素。對體質虛弱、有心髒病、承受能力差的來訪者,要慎用這種方法。

3.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是將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過直接作用或間接想象,與來訪者需要改變的行為症狀聯係起來,使其最終因感到厭惡而放棄這種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將來訪者的不良行為與某些不愉快的、令人厭惡的刺激相結合,形成一個新的條件反射,用來對抗原有的不良行為,進而最終消除這種不良行為。常用的厭惡性刺激有物理刺激(如電擊、橡皮圈彈痛等)、化學刺激(如嘔吐劑等)和想象中的厭惡性刺激(如口述某些厭惡情境,然後與想象中的刺激聯係在一起)。在進行心理谘詢時,厭惡性刺激應該達到足夠的強度,通過刺激能使來訪者產生痛苦或厭惡反應,直到不良行為消失為止。

4.代幣法。

代幣法又稱獎勵強化法,是一種通過獎勵(即強化)而形成某種期望出現的適應性行為的方法,即當來訪者一出現某種預期的良好表現時,立即給予獎勵,使該行為得以強化。代幣實際上是一種可以在某一範圍內兌換為物品的券,可以是小紅旗、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谘詢者用代幣作為獎勵,強化來訪者的期待行為,然後來訪者可以用獲得的代幣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注意將代幣與來訪者感興趣並想得到的東西聯係起來,並建立一定的代幣兌換規則。

5.放鬆療法。

放鬆訓練的基本原理是,在放鬆狀態下大腦皮層的喚醒水平下降,興奮性降低,全身肌肉放鬆,緊張情緒得到緩解,以增進身心健康。放鬆訓練的基本步驟是:(1)選擇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的房間,讓來訪者舒服地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2)體驗緊張、放鬆的感覺,然後逐步進行主要肌肉的緊張和放鬆練習。每一部分肌肉群的訓練過程為集中注意-肌肉緊張-保持緊張-解除緊張-肌肉鬆弛。

行為療法在小學生心理谘詢中經常使用。恰當地使用行為療法矯治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兒童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三)人本主義療法

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療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患者中心治療,一般用於有心理衝突或心理疾病的來訪者;二是通過交朋友小組進行小團體治療,主要解決交往障礙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患者中心療法是指在人本主義治療思想指導下的個別談話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貫徹非指導性原則,討論問題的思路由來訪者主導,治療過程中的中心人物是來訪者而不是谘詢者。非指導性的患者中心療法的基本假設是:人的自身內部有理解自己並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導自己行為的廣闊能源;隻要提供適宜的環境氣氛,這些能源就能開發出來。這種適宜的氣氛主要有三條:真誠、無條件關懷和移情的理解。在谘詢過程中,要求谘詢者努力創造這種適宜的環境氣氛,使來訪者體會到自己在谘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地講述自己的心理問題,並在谘詢者的引導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