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常用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工具
小學生常用的心理健康測驗主要有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問題行為早期發現測驗(PPCT)、阿肯巴赫兒童行為量表(CBCL)和拉特兒童行為問卷等。
(一)心理健康診斷測驗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是周步成等人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製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的,並製訂了中國常模,使其成為適用於我國中小學生標準化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適用於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學生。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
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是由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同部分小學教師一起共同研究開發出來的,對篩選、診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定的成效。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由八個部分組成,共80個項目,每10個項目組成一個分量表,它們分別用英文字母A、B、C、D、E、F、G、H表示。其中A-學習障礙,B-情緒障礙,C-性格缺陷,D-社會適應障礙,E-品德缺陷,F-不良習慣,G-行為障礙,H-特種障礙。該量表沒有編製智力測驗的項目內容,因此,在運用該量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量時,需要結合其他智力測驗共同進行。
(三)問題行為早期發現測驗
問題行為早期發現測驗是根據日本長島貞夫等人編製的PPCT修訂而成的,它適用於檢測中小學生的問題行為,以便早期發現,並進行預測性指導。測驗編製者認為,問題行為按等級可分為犯法行為、虞犯行為(有可能犯法的行為)、問題行為征兆群(缺課、不願學習、作弊、反抗等)、不適應行為征兆群(孤立、首領欲、粗暴、不愛說話等)和不適應性格特征群(攻擊性、非社會性、衝動性、不安感、自卑感等)。PPCT以測量不適應性格特征群為基礎,因為這些問題行為的早期發現,可預測和預防問題行為征兆群和犯罪行為。
(四)阿肯巴赫兒童行為量表
阿肯巴赫兒童行為量表是一個綜合性的兒童行為問卷。用它可以檢測出兒童在行為方麵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兒童產生影響的程度。CBCL從多方麵測查兒童的不良行為反應,是小學生行為問題數量化診斷的一個重要工具。CBCL是父母問卷,由就診兒童的父母填寫。回答問卷可個別進行,也可集體進行。
(五)拉特兒童行為問卷
拉特兒童行為問卷是用來檢測兒童的反社會行為和神經症行為的測量工具,它包括31個症狀項目,由父母問卷和教師問卷兩套組成。
五、小學生常用的其他心理測驗簡介
(一)小學生常用智力測驗
小學生常用的智力測驗主要有中國比內智力測驗、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中國修訂本、CW-70兒童智力測驗、畫人測驗、中小學生團體智力篩選測驗、瑞文推理測驗、團體兒童智力測驗等。
1.中國比內智力測驗。
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內(A.Binet)和其助手西蒙(T.Simon)出於鑒別智力缺陷兒童的需要,編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的智力測驗:比內-西蒙智力量表。191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推孟(L.M.Terman)教授對比內-西蒙智力量表進行修訂,稱為斯坦福-比內智力量表。
1924年,我國心理學家陸誌韋對比內-西蒙智力量表進行了修訂,叫中國比內-西蒙智力測驗。1936年,陸誌韋和吳天敏教授又發表了第二次修訂。1982年,吳天敏教授對第二次修訂本又進行了第三次修訂,稱為中國比內智力測驗。
中國比內智力測驗包括語言、文字、數字、解圖四類,共有51個項目,主要側重於考察人的言語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能力,是對人的總體智慧的測量。測驗範圍廣,適用於2~18歲的人。測驗時間短,一般30分鍾左右即可完成。此量表的使用與評定需要專業人員指導。
2.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中國修訂本。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韋克斯勒(D.Wechsler)編製的韋氏智力量表包括三種:韋氏幼兒智力量表(WPPSI,1967年),適用於4~6歲兒童;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1949年),適用於6~16歲兒童;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1955年),適用於16歲以上的成年人。1974年出現了兒童智力量表的修訂本(WISC-R),1980年成人量表也有了修訂本(WAIS-R),1991年後兒童智力量表的第三版(WISC-R)也開始在美國廣為發行。
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張厚粲等對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R)進行了翻譯和修訂,於1981年正式確定了中文版內容。量表包括言語和操作兩大部分,每部分又按題目類型分成多種分測驗。
在施測中,言語部分和操作部分的各個分測驗在順序上是交替進行的。從測驗結果看,除能測出被試在全部量表上的智商外,還可分別測出言語智商和操作智商,一些分測驗也可以用來測驗兒童的精神和情緒是否正常。此量表適用於6~16歲的兒童。此量表的使用與評定需要專業人員指導。
3.CW-70兒童智力測驗。
CW-70兒童智力測驗是根據國外有關智力測驗修訂而成的,共有70個項目,內容包括常識、算術、類比、詞彙、理解、積木、推理、填空等。它適用於所有兒童。
4.畫人測驗。
畫人測驗又稱繪人測驗,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智力診斷工具。1885年,英國學者庫克(E.Cooke)首先描述了兒童畫人的年齡特點。1926年,美國心理學家古迪納夫(F.L.Goodenough)首次提出了畫人測驗可作為一種智力測驗,並將這一方法標準化。1963年,哈裏斯(D.B.Harris)對畫人測驗進行了係統研究和全麵修訂,發表了古氏一哈氏畫人測驗。1968年,有人編製了畫人記分量表,並首次提出了畫人測驗的30項發育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