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一回裏,劉姥姥更是大放異彩,不僅自我解嘲為“老風流”,任由著熙鳳把各色鮮花插了一頭,又豁出臉去,高聲大叫“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就連說話也偏不好好說,句句極盡幽默逗笑之能事。第四十回裏,空前絕後地充滿了再純粹不過的歡樂氣氛。想金門繡戶裏的貴族,若非姥姥來,可上哪兒能聽到這樣的鄉村野語呢?

大火燒了毛毛蟲。

一個蘿卜一頭蒜。

原來綴錦閣中,錦裀蓉簟地鋪陳了精致宴席。大家入席後,賈母提議行令助酒,姥姥的表現自然是最受期待的一出節目,此時正經風雅如湘雲之“閑花落地聽無聲”,寶釵之“處處風波處處愁”都失了往日魅力,劉姥姥的酒令才真正別有千秋。她以烈火炙蠕蟲的景象對鴛鴦所出“中間‘三四’綠配紅”的題,以蘿卜、大蒜一大一小兩種意象對“右邊‘幺四’真好看”,應了葉韻的要求不說,既形象生動,又顯出莊稼人的本色。及到鴛鴦的最後出句“湊成便是‘一枝花’”話音剛落,姥姥即急急地邊比劃邊嚷嚷:

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

眾人聽了,又一頓笑,姥姥隻以為順利過了關,殊不知好壞不論,被熙鳳灌酒的下場是逃不掉的。那十個套杯,灌得姥姥七葷八素摸不著北,於是又上演了“怡紅院劫遇母蝗蟲”的經典劇目。

真是歡樂的時光!賈母於是命能畫的惜春繪出一幅行樂圖來,欲將這美好的時光定格。當時,姥姥還曾拉著惜春發出傻問:“你這麼大年紀兒,又這麼個好模樣,還有這個才幹,別是神仙托生的罷?”在八七年版的電視劇《紅樓夢》裏,惜春與劉姥姥在瓜州古渡再次相見,緇衣行乞的惜春,已不複承認這一段塵緣。這時姥姥曾經遊逛過的“竟比那畫兒還強十倍”的大觀園,也早被抄檢一空。

依照脂批提示,雪芹原稿裏應有姥姥三進榮國府一回故事,用以見證賈家興衰。經常聽到“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的道理,但送進耳廓裏總嫌輕飄,姥姥做客賈府、說話逗樂的當兒,正是元妃歸省後不久,也是寧榮聖恩榮極的鼎盛時期,而三進榮國府,滿眼望去的物是人非,便是姥姥這樣飽經風霜的人,定也是心潮難平。曹公如此運籌,賈家的敗落傾頹,才更凸顯得慘淡震撼。

劉姥姥的形象,此刻才更展現出光輝和令人肅然起敬的一麵——知恩圖報。都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此乃人生中常見之事,春風得意時,圍在身邊的人很多,但大抵麵目模糊,誰善誰惡,總看不分明;遇難落魄時,人情冷落,肯施以援手的,常常是從前站在最外圍的毫不起眼的小角色。

對於做事狠絕、樹敵無數的王熙鳳來說,濟她於危難之際的小角色便是當日得誌時,她隨意扶助過的賈芸、小紅和劉姥姥。是以後來合家被抄,熙鳳被拘係獄神廟時,賈芸、小紅仗義探監,盡心照顧;人微力薄的劉姥姥,更是挺身而出,救熙鳳女兒巧姐於風塵流落之中,這便有了十二夢曲中的《留餘慶》。

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餘慶”之說,出自《周易·坤·文言》:“積善人家,必有餘慶。”加上後文“勸人世,濟困扶窮”和“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的感慨,使得這首屬於巧姐的曲子,似乎充滿了濃濃勸世行善和宿命報應的意味,又是寓無奈於無常的紅樓筆法。彼時曹公心境,對那“愛銀錢忘骨肉”,將巧姐賣入煙花巷中的“狠舅奸兄”的恨有多深,對正直善良、湧泉相報的劉姥姥的敬意就有多厚。

巧姐以其偶被提及,且年齡忽大忽小、故事疏漏百出的破碎形象,能夠躋身金陵十二正釵第十,除卻通部機關設計的緣由,與劉姥姥這位賈府恩人的孫婆媳之緣,也不能忽視的。

一切原來皆有緣由。當日,同是懵懂無識的板兒與巧姐互換柚子和佛手玩,脂硯齋“小兒常情,遂成千裏伏線”的批語,還有關於柚子和佛手代表的正是“緣”和“迷津”的解釋,提示著讀者這對兩小無猜的孩子將來結為連理的“通部脈絡”。所以,高鶚續書中讓巧姐最終嫁與“家財巨萬,良田千頃”的周秀才的安排是顯得唐突無理的,不單削弱了巧姐位列正釵的根基,也抹煞了姥姥舍己救人的功績。

況且,第五回裏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所見屬於巧姐的那幅“美人紡績圖”,背景分明是“一座荒村野店”,不應正是“務農為業”的劉姥姥家麼?而那一首判詞,更是兼有因果。

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

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那年遊園歸來前,王熙鳳請劉姥姥給嬌弱多病的女兒起個名字。姥姥使了“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因孩子生於七月初七,偏叫取名為巧姐,還說:“定要依我這名字,他必長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

果然都因這“巧”字而來,伏筆於此,本欲暗通前後,但由於原稿失落,究竟巧姐被賣淪落後,是怎樣“巧得遇恩人”的,已然不得而知。不過,“劉氏”姥姥拚盡全力,拯巧姐於水火之中,卻是一定的了。那時回首寧榮,萬般繁華已成昨日,雖然脫離苦海,但家破人亡的巧姐又該投奔何方呢?

依殘稿的蛛絲馬跡和判詞暗示,高明嚴謹如雪芹,不僅使巧姐在劉姥姥的幫助下棄絕風塵、遠離是非,還由甲戌本第六回脂批“老嫗有忍恥之心,故後有招大姐之事”而證,為“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的落魄小姐安排了個嫁到農家,過上男耕女織的鄉村生活的結局。

由養尊處優的公府千金,變為辛苦紡織的農家女,是福是禍?無妨任人評說。“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世上窮通、貧富轉換,本就詭譎多變、行止難測。隻是相較其餘十一位正釵命運,巧姐粗茶淡飯的安穩生活,已是貴為皇妃的元春美好然而無望的期待,更是十二釵甚或紅樓所有女兒裏頗能令人慰藉的歸宿了。

倏忽黃粱夢一場?賈雨村

呂翁枕上夢難長,自金榜題名到封妻蔭子,自權傾一時到轉眼成空,最後酸楚中醒來,蒸籠上的黃粱米飯都還未熟。世事原是黃粱短夢,而這個夢,不僅典故裏的盧生做過,科舉史上每一個寒窗苦讀的布衣書生都曾做過。

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那“學而優則仕”的年代,考學中第即意味著名利雙收、美人送抱。一個男人想要擁有的認可與尊嚴,幾乎全部可以通過科舉進仕實現,是故有人鑿壁偷光,有人懸梁刺股,前赴後繼,蔚為壯觀。

翻開舊文學,自隋以下,尤其是科舉興盛的明清二朝,凡是提到年輕公子,不是正在家中準備科考,就是已經走在趕考的路上。成書於康雍年間的《紅樓夢》裏,開篇就有這樣的一個讀書人,便是林黛玉的老師賈雨村。

為完整展現一個純淨驕傲的靈魂是如何毀滅於那不治的世間,雪芹在賈雨村形象的塑造上花費了頗多心思。雖然筆墨不多,卻不僅將與“真事隱”相對的“假語存”這一重大寓意加諸其身,更讓他貫穿全書,親證了自己、賈府和那個時代危機四伏的命運。單是前四回裏對賈雨村的包裝,所用語雖寥寥卻深意處處的春秋筆法,便彰顯著曹公獨運的匠心。

在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裏,賈雨村出場不凡。開篇“作者自雲”便首次提到,及到正麵亮相,又是一番詳盡的介紹:“這賈雨村原係湖州人氏,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因他生於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隻剩得他一身一口。”此刻他正淹蹇寺廟,窮困潦倒,唯有隔壁甄士隱欣賞他的才華,“常與他交接”。

好一幅蛟龍困淺水的亮相圖,讀來倒像翻開了一本才子佳人傳奇,正在介紹那才高八鬥卻生不逢時的男主人公。

曹公偏生這樣起筆的用意,正在於要將那些“開口文君,滿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麵”的“才子佳人等書”狠狠嘲弄。這一點,雪芹在開卷第一回中借“石頭”之口便已痛斥淋漓。

按著迂腐的言情套路,介紹完男主人公,就該輪到青春貌美、及時懷春的女主人公上場了。一位名喚嬌杏的女子適時地一聲輕嗽,恰被正在甄家做客的雨村聽見,尋聲而探,這“儀容不俗,眉目清明”的丫鬟瞬時便打動了雨村寂寥孤苦的心,這就開啟了紅樓第一段奇幻姻緣。

原來當時嬌杏正在園中拈花,猛抬頭見到窗內有人呆看著自己,隻見他“敝巾舊服,雖是貧窘,然生得腰圓背厚,麵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腮”,真是一副好容貌——不僅麵有貴相,呼應甄士隱“非久困之人”的評價,更以其堂堂儀表,惹得嬌杏兩次回頭。又因這回眸顧盼,讓賈雨村狂喜不盡,自以為這女子是紅拂般的“巨眼英雄,風塵中的知己”。時至中秋,他便口占了一律《對月有懷》。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愁在眉梢,悶在心頭,這首詩寫得纏纏綿綿,惆悵之情回環蕩漾。

首聯以“愁”字進入:自己心中有願,隻不知能否實現,這懸而不決的命運,讓詩人憂愁難遣。頷聯回答了憂愁的原因——除去對於前路迷茫的擔憂,佳人的頻頻回眸也帶給了他無限甜蜜的清愁。頸聯轉寫目前處境:一介布衣,形影相吊,寒酸潦倒,誰肯與一無所有的自己相伴相攜呢?尾聯忽如“銀瓶乍破”,音調陡轉高亢,一番沉吟自嘲過後豁然開朗——欲得美人垂青,必得先要“蟾宮折桂”,博取功名,困頓的雨村,從月光中看到了希望:

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方才趟過“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的激情,雨村已從因相思而生的自卑和自怨自艾中解脫而出,想到“平生抱負”和“三生之願”,他躊躇滿誌,才高吟此聯。

這幅對聯對仗工整,用典恰切,以孔子自喻,以神釵自比,欲求得高價而沽,等待時機而飛,字裏行間流露出沽名釣譽的勃勃野心。此時嬌杏已不再能占據他的心神,對於一心想要飛黃騰達、再整基業的賈雨村來說,玉人的青睞會隨著科舉中第一同到來,眼下最緊要的是要博得功名。

當晚甄士隱設宴款待,席間賈雨村說出自己欲赴科考,無奈囊中羞澀、神京路遠的難處,甄士隱欣賞他的才華,當即贈送五十兩盤纏和兩身冬衣。雨村得到這些資費後,不等天明便即上路趕考,這一份急迫曆來被認作是他汲汲功名的鐵證。隻是更早些時候,當他剛剛接過銀衣,“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的反應卻常常被人忽略,那時的他,急近功名是真,卻也尚未失了讀書人的氣節。況乎離開之時,他請小沙彌轉告甄士隱“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也未全失了讀書人的清醒。

隻是這一走,賈雨村便從此踏上了那宦海不歸之路。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這首七絕,本是中秋夜賈雨村醉酒後所作。賈雨村在甄士隱家喝酒,七八分醉時即興有感:耳聽著戶戶弦歌,麵對著皓月凝暉,有了甄士隱的知遇相助,賈雨村信心百倍。他豪氣幹雲,月亮每逢陰曆十五便會變圓的規律,成了他一旦逢機必當一展抱負的暗指,月輝護欄的景象,成了他得官之後必當為國家為黎民殫精竭慮的誓言。一個“捧”字狂氣逼人,“人間萬姓仰頭看”一出,甄士隱不禁驚歎“飛騰之兆已見,不日可接履於雲霓之上矣”。畢竟,舊時趙匡胤《詠月》詩中“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時人以為帝王之兆,也不過如此氣魄。

果然正如賈雨村自己所說,“若論時尚之學,晚生或也可去充數沽名”,八股文、試帖詩,雨村遊刃有餘、手到擒來,順利中了進士不說,隻短短時間,就已升任知府。加官進爵,光耀門楣,這也是舊戲文裏常有的結局。

舊戲文裏還少不了的,是當日紅顏和美滿團圓。於是在曹公的筆墨安排下,雨村榮遷時在轎中偶然瞥見嬌杏,馬上派人找到,娶來作妾。這嬌杏命運兩濟,不到一年,生下一子,又半載,因雨村原嫡配染疾身故,這就扶了正,真真是:

偶因一著錯,便為人上人。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嬌杏”二字旁批有“僥幸也”的字樣。遙想當初,嬌杏不過是甄家的丫鬟,卻得此幸運,而甄家唯一的小姐英蓮自元宵節被拐賣後,嚐盡了人世苦辣。命運之手,翻覆如是,怎不叫人感慨萬千。

然而若隻顧歸於顛倒無常,曹公的見識也就顯得略微平凡了。結合雨村的對月詠懷,那貌似平淡的字眼裏不斷滲出的絲絲涼氣,卻原來嚴峻非常。雨村和嬌杏,是沒有愛情基礎的封建式聯姻,當年的兩次回眸,本不過是嬌杏一時好奇之舉,是以稱之為“錯”。曹公將這位“雖無十分姿色,卻也有動人之處”的佳人,與“暫寄廟中安身,每日賣文作字為生”的落魄才子相配,正可以諷刺一應“才子窮途,佳人青眼,初離終合,夫貴妻榮”的小說公式,其味之辛辣,令人會心莞爾。

感情生活固然陳舊,初涉官場的賈雨村,也還有著單純傲氣的靈魂。曹公評雨村之“雖然才幹優長,未免有些貪酷之弊”,寥寥數語,力重千鈞,尤其“未免”一詞,罵盡官場腐朽,卻還不涉及對雨村官品的計較。真正令賈雨村大跌跟頭的,是他“恃才侮上”,使別的“官員皆側目而視”。

貪酷之弊,原能官官相護,隻這對上不敬,卻是世難見容的。果然好景不長,不到一年,雨村即被上司尋了個空隙,對方到皇上麵前參他“生情狡猾,擅纂禮儀”,直接擊中掌權者惟恐動搖統治秩序的要害。於是“龍顏大怒,即批革職”,文書一到,本府官員莫不喜悅。雨村“麵上全無一點怨色,仍是嘻笑自若”,此時依然保有讀書人的體麵,交代過公事後,他竟擔風袖月,雲遊勝跡去了。也就是在這之後,擔了林黛玉的教師之職,方才引出與賈家的一段緣由。

某日黛玉生病不能上課,雨村信步遊至智通寺時,看到了寺門上一副破舊的對聯。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當下他讀了,頗覺得“文雖淺近,其意則深”,是種飽經世事的劫後悟語,於是想要拜訪寺中之人。但隻見到個“既聾且昏,齒落舌鈍”的龍鍾老僧,問他問題,老僧皆答非所問,令雨村很不耐煩,於是辭別出來。

這一別,雨村錯失了懸崖勒馬的機會,很有可能,那位老僧正是他要尋訪的所謂“翻過筋鬥來”的堪破之人,最後榮寧二府的破敗荒涼,不正如這個“門巷傾頹,牆垣剝落”的破寺映照?原來冥冥之中早有提醒,隻是錯過了這個被點醒悟的機會,依靠賈府鹹魚翻身的雨村,自枉法亂判薛蟠殺人案件後,膽子越來越大,手法越來越毒,最終走上百般鑽營、貪婪狠毒的腐官之路,再也無法挽回。

上有蒼穹懸日月,被黑暗的官場磨盡了最後一點讀書人的氣節,隨著賈府的死相頹敗,恩將仇報且惡貫滿盈的賈雨村,最終也難逃失敗於傾軋而“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的可悲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