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什麼是漢語詩歌節奏(11)(3 / 3)

漢語詩歌音頓節奏的複雜性,還表現在不同節奏形式的詩體具有不同的節奏調子。如古代雙音頓結尾的四六言詩的調子,不同於單音頓結尾的五七言詩調子,格律體新詩也有類似的情況。又如詩中的五七言句子的節奏感和調子,不同於詞曲中某些五七言句子的節奏感和調子,如此等等(詳見中編和下編)。

如若把漢語詩歌節奏作為一個整體看,它就更複雜了。漢語詩歌節奏不是單一的,而是複合的。它以音頓節奏為基礎和主體而結合著其他形式的節奏:在古代,它結合著平仄節奏;在現代,則可以結合重輕節奏。此外,漢語由於元音和輔音界線分明,元音響亮,漢語詩歌的韻也很突出,它的形式是與格律節奏和意義節奏配合一致的,因而具有很強的節奏作用,完全可以看成是漢語詩歌節奏這個綜合體中的一種獨特節奏形式(詳見中編第五章)。漢語詩歌中還有獨特的雙聲、疊韻和重言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節奏作用。整個漢語詩歌節奏就是這樣一個多樣統一的綜合體,它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這種複雜性,是我們難於認識漢語詩歌節奏本質的一個原因。

注 釋

[1].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和五十年代後期,中國學術界對漢語詩歌的節奏進行過兩次集中的研討,結果都是意見紛紛,莫衷一是。語言學家王力曾參加後一次研討,他在後來的一篇文章中就說:“在中國詩中,關於什麼是節奏,還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王力.枟祝酒歌枠的形式美[ J] .新港. 1963(9)]

[2]. 卞之琳.徐誌摩詩集· 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 羅常培,王均.普通語音學綱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145.

[4]. 王力.漢語詩律學· 導言[M].北京:新知識出版社,1958.

[5].陸誌韋.我的詩的軀殼[M]∥渡河.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23.

[6].陸誌韋.論節奏[J].文學雜誌.1937.1(3).

[7].羅念生.詩的節奏[J].文學評論.1959(3).

[8].方兢.論現代詩歌節奏的形成[J].西北大學學報.1981(4).

[9]. 朱光潛.詩論[ 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0].王力.枟祝酒歌枠的形式美[J].新港.1963(9).

[11].孫大雨.詩歌的格律[J].複旦大學學報.1956(2),1957(1).

[12].趙毅衡.漢語詩歌節奏結構初探[J].徐州師院學報.1979(1).

[13]. 載枟中國新文學大係· 建設理論集枠。

[14].聞一多.論枟悔與回枠[M]∥聞一多全集:第三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5].聞一多.詩的格律[ J] .晨報副刊· 詩鐫.1926唱5唱14.

[16].何其芳.關於現代格律詩[M]∥關於寫詩和讀詩.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17].卞之琳.雕蟲記曆· 自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18]. 鄒子風,等.談漢語的特點[J].華中師範學院學報.1960(2).

[19]. 胡裕樹.現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8.

[20]. 劉若愚.中國詩學[M].杜國清,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58.

[21].羅常培,王均.普通語音學綱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145,147.

[22].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M].上海:中華書局,1963:70.

[23].李少卿.現代漢語語音[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4:86.

[24].胡裕樹.現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49.

[2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修訂本)[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