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簡稱心衰,是指因心肌收縮或舒張功能下降,導致心排血量絕對或相對不足而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的病理狀態。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危重急症之一,1歲以內發病率最高。
【病因】
1.心血管因素1歲以內小兒以先天性心髒病引起者最為常見,兒童時期則以風濕性心髒病多見。其他如心肌炎、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心瓣膜狹窄、主動脈狹窄、肥厚型心肌病亦為重要原因。
2.非心血管因素呼吸係統疾患(小兒時期常見支氣管肺炎、毛細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中樞神經係統疾患、急性腎小球腎炎、克山病、嚴重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低血糖、電解質紊亂和缺氧等均可引起心衰。
【病理生理】當心肌發生病變或心髒長期負荷加重時,可使心肌收縮力下降。早期表現為心率加快、心肌肥厚和心髒擴大,以調整心排血量來滿足機體需要。當心功能進一步減退,不能維持足夠的心排血量時,出現靜脈回流受阻、組織間液過多、髒器淤血等,即發展為充血性心力衰竭。
【臨床表現】年長兒心衰的症狀與成人相似,主要表現為乏力、勞累後氣急、食欲減退、多汗、心率增快、呼吸淺快、呼吸困難、氣促、咳嗽、端坐呼吸、肺底部聞及濕囉音、腹痛及咳嗽。並出現水腫,尿量明顯減少。體檢心率增快,呼吸表淺、增速,頸靜脈怒張,肝大、有壓痛,肝頸靜脈反流試驗陽性。心髒聽診常可聞及心音減低和奔馬律。
嬰幼兒心衰的臨床表現為煩躁多汗,哭聲低弱、喂養困難、麵色蒼白、發紺、呼吸快速、表淺,頻率可達50~100次/分,可有三凹征;心率150~200次/分,體重增長緩慢,而頸靜脈怒張、水腫和肺部濕囉音等體征不明顯。
兒童心功能分級
Ⅰ級:僅有心髒病體征,無症狀,一般活動不受限。
Ⅱ級:活動輕度受限,休息時無症狀,但中等體力活動時即出現症狀。
Ⅲ級:活動稍多即出現明顯症狀,活動明顯受限。
Ⅳ級:安靜休息時也有症狀,活動完全受限。
嬰兒心功能分級
Ⅰ級:無症狀,吸乳和活動後與正常兒無異。
Ⅱ級:吸乳時可有輕度呼吸急促或多汗,較大嬰兒活動時有異常的呼吸困難,但生長發育正常。
Ⅲ級:吸乳和活動時有明顯的呼吸急促,喂哺時間延長,生長發育因心力衰竭而落後。
Ⅳ級:休息時也有症狀,有三凹征,呻吟和多汗。
【輔助檢查】
1.放射線心影普遍性擴大,搏動減弱,肺紋理增多,肺門及肺門附近陰影增加,肺部淤血。
2.心電圖有助於病因診斷及指導洋地黃的應用。
3.超聲心動圖可見心室和心房腔擴大等,對診斷和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判斷有幫助。
【治療要點】為去除病因,改善心功能,消除水、鈉瀦留,降低氧的消耗和糾正代謝紊亂。
1.一般治療患兒應臥床休息,以減輕心髒的負擔;限製水、鈉攝入;消除病因和誘因。
2.洋地黃類藥物的應用洋地黃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因而增加心排血量,改善體、肺循環。地高辛為小兒最常用的洋地黃製劑。首先達到洋地黃化的方法,即首次給洋地黃化總量的1/2,餘量分兩次,每隔4~6小時重複,多數患兒可於8~12小時內達到洋地黃化。洋地黃化後12小時開始給予維持量,維持量的療程視病情而定。
3.利尿劑的應用利尿劑能使瀦留的水、鈉排出,減輕心髒負荷,以利心功能的改善。合理應用利尿劑為治療心力衰竭的一項重要措施。當使用洋地黃類藥物而心力衰竭仍未完全控製或伴有顯著水腫者,宜加用利尿劑。可選用呋塞米等快速強力利尿劑,需注意防止電解質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