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簡稱呼衰,是呼吸和非呼吸係統疾病所致呼吸中樞和(或)呼吸器官急性病變引起通氣和(或)換氣功能障礙,出現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並由此引起一係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其血氣診斷標準為動脈血氧分壓(PaO2)小於6.5 kPa(50 mmHg)和(或)二氧化氮分壓(PaCO2)大於6.5 kPa(50 mmHg)。兒童呼吸衰竭多為急性呼吸衰竭,是兒科重要的危重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
【病因】急性呼吸衰竭主要分為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周圍性呼吸衰竭兩種。新生兒以窒息、吸入性肺炎、肺透明膜病、上呼吸道梗阻、顱內出血和感染比較常見;嬰幼兒以支氣管肺炎、急性喉炎、先天性心髒病、異物吸入和腦炎為主;兒童則以支氣管肺炎、哮喘持續狀態、中毒、多發性神經根炎和腦炎常見。
【病理生理】
1.通氣功能障礙由於呼吸道梗阻或呼吸動作減弱,從而降低了通氣功能,使外界進入肺泡的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出也相應減少,導致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壓升高。
2.換氣功能障礙由於肺泡和血液間的氣體彌散障礙,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導致肺部無足量氧進入肺毛細血管,動脈氧分壓下降,而二氧化碳的彌散能力明顯高於氧,故二氧化碳排出正常,導致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而二氧化碳正常,且低氧血症多不易通過吸氧糾正。
無論通氣功能障礙或換氣功能障礙,最終導致機體低氧血症和(或)二氧化碳瀦留。因而出現重要髒器功能障礙、細胞能量代謝障礙以及電解質紊亂與酸堿失衡等不良後果。
【臨床表現】除原發病的症狀外,主要表現為呼吸係統症狀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表現。
1.呼吸係統症狀呼吸衰竭早期,患兒常有明顯的呼吸窘迫表現,如呼吸頻率增加、過度使用輔助呼吸機參與呼吸、鼻翼扇動、三凹征等。新生兒及較小嬰兒,可在呼氣時出現呻吟。
(1) 中樞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呼吸頻率和呼吸節律的改變。呼吸快慢深淺不均,可出現各種異常呼吸,如潮式呼吸、畢奧呼吸、雙呼吸、呼吸暫停和下頜式呼吸等。
(2) 周圍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增快是嬰兒呼吸衰竭最早表現。患兒表現為鼻翼扇動、三凹征明顯。早期呼吸多淺快,隨後出現呼吸無力及緩慢。
2.低氧血症
(1) 發紺:是缺氧的典型表現。SaO2低於80%時出現發紺,以唇、口周和甲床等處明顯,但在嚴重貧血,血紅蛋白<50 g/L時,可不出現發紺。
(2) 心血管係統:缺氧早期,血壓上升,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急性嚴重缺氧時發生心率減慢,心律不齊,心排血量減少致血壓下降而出現休克。
(3) 神經係統:早期煩躁、易激惹、視力模糊,隨之淡漠、嗜睡、意識障礙,嚴重者可出現顱壓增高、驚厥及腦疝表現。
(4) 消化係統:可有食欲減退、惡心等胃腸道表現,嚴重時可出現消化道出血。
(5) 腎功能障礙:少尿或無尿,尿中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甚至腎衰竭。
3.高碳酸血症的表現患兒出現多汗、搖頭,煩躁不安、四肢溫暖、皮膚潮紅、瞳孔縮小、脈速、意識障礙等;當PaCO2進一步增高時表現為昏睡、肢體顫動、心率增快、球結合膜充血;嚴重時出現驚厥、昏迷、視神經乳頭水腫等。
【輔助檢查】血氣分析作為確定診斷、判斷病情程度和類型、酸堿失衡情況並指導治療依據。
Ⅰ型呼衰:即低氧血症呼吸衰竭。PaO2<50 mmHg(6.65 kPa),PaCO2正常,常見於呼吸衰竭早期或輕症。
Ⅱ型呼衰:即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PaO2<50 mmHg(6.65 kPa),PaCO2>50 mmHg(6.65 kPa)。常見於呼吸衰竭的晚期和重症。
【治療要點】
1.一般治療將患兒置於舒適的體位,對於重症呼吸衰竭需呼吸支持者,可采用俯臥位,有利於通氣和預後。采用胸部物理治療方法,如翻身、拍背、霧化吸入,必要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減少呼吸道阻力和呼吸做功,是呼吸衰竭治療的輔助措施。
2.治療原發病針對原發疾病的治療,如先天性心髒病、心力衰竭、肺水腫所致呼吸功能不全者應采用強心藥和利尿藥;哮喘持續狀態者,采用抗炎、解除氣道痙攣等措施。肺部感染者選用抗感染治療。